多家知名三甲医院探索医生分类评职称 部分医生对政策落地有隐忧
2023-11-23
1037

医生晋升体系改革呼声已久。近年来,官方也出台多个文件,打破唯论文“一刀切”评价倾向,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日前,据报道,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多家三甲医院正在探索对于科研型和临床型医生使用不同的职称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多家知名三甲医院探索医生分类评职称

 

在10月19日国家卫健委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被记者问及北京协和医院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方面有哪些举措时,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就表示,医院编制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配套了相适宜的待遇,改革薪酬分配制度,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实行了协议工资制和项目薪酬制,引育体制更加完善,激励机制更加灵活。同时改革职称评聘制度,试点医师类职称增设了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岗位。也开展了科研人员自主评审,使职称晋升的通道越来越宽,医师的职业前景也更加多样。

 

据北京协和医院官网显示,医院的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进行考核。具体而言,分为纯临床型、临床教学型(D+E)和临床科研型(D+R)三种。

 

而除了北京协和医院外,四川华西医院、中山肿瘤大学防治中心等均有类似的探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此前曾向记者介绍,早在5年前,中心就已在中山大学的指导下开始探索多维度评价,考核指标包含代表性的成果、医疗工作的能力、医疗实践中的医疗创新、医学教学的贡献、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的创新的转化等六项。

 

即便是在以强科研能力为亮点的四川华西医院,近年来也有靠高临床水平而晋升高级职称的医生。

 

分系列、分类别的评价模式获认可 落地也有隐忧

 

虽然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但做科研、发论文并非适用于所有医生。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尤其对不同类型的医生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制度,或不失为一种好的探索路径。

 

当前,大部分三甲医院医生对于分系列、分类别的多维度职称评价模式也寄予厚望。

 

不过,也有不少医生表达了对政策落地的隐忧。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临床专家就表示,无论是把医-教-研分开或合并,都有其合理性。北京协和医院的宝贵传统是一直强调医、教、研三位一体,如一味强调其中某一方面能力,与强调上述三者同时都优秀一样,都是矛盾的。实际工作中,临床能力强,是确实存在的,但又是最难量化的。

 

北京某三甲医院一名年轻的外科医师也认为,对不同类别的医生分类考核的大方向是对的,但目前对于“纯临床型”人才的临床能力的评价还没有一个可量化的科学合理的标准。

 

对此,马骏则建议,对于教学医院,要强调以研促医,通过临床和转化研究来提高临床水平,攻克临床难题;而对于非教学医院,如二级三级医院,评价体系应该强调临床技能和社会服务。

 

2021年,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曾联合发文《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等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评审的直接依据。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临床病案、手术视频、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论文、卫生标准、技术规范、科普作品、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可作为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才评价多元化,才能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获得尊重,从而推动医学的不断发展。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临床、科研分类评职称,多家知名三甲医院探索医生职称改革

(3)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