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经营”,这是北京市政府近日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首次出现的公私医疗机构合作新方式,患者能在更大范围内享受优质服务,公立医院也可得到资金支持。但是,很多人在初看意见后表示,“特许经营”和当年的“科室外包”有什么区别?其区别在于前者有着保障资产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且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前提。
《意见》指出北京市致力于在2020年前形成功能完备、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健康服务业产业体系,将以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鼓励医生开诊所等方式大力促进社会办医。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或许会出现一批知名三甲医院的“特许经营连锁店”,满足患者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对此,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钟东波介绍,北京的健康服务需求是不断增长且日趋多样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提升医疗水平,必须形成竞争性的服务体系,打破现在公立医院等单位占垄断地位的局面,促进医疗领域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虽然公立医院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但不代表它们不能为市场做出特殊的贡献。
特许经营就是其中之一。它将通过契约的方式,将特许方的经营资源,比如商标、专利、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等,交由受许方使用。受许方需要拥有自己的资金、医疗机构、医疗技术等,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向特许方缴纳使用费用。这种特许经营的方式将有助于公立医院优质技术和人才管理的输出,意味着患者在更大范围内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而公立医院也得到了资金方面的支持。至于具体的合作方式,将由双方以契约的形式约定,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对于网友所质疑的,这和“科室外包”有什么区别?钟东波解释道,按照政策要求,公立医院应在保障资产安全、医疗质量安全且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特许经营,而绝非是简单的挂名营利,政府将对这类合作采取“事前审批”的措施。有法律的约束和品牌文化的制约,公立医院不会冒着风险去欺骗老百姓而砸自己的牌子。
显然,“特许经营”政策的提出,是紧跟着前段时间大力发展民营医院的主张之后的。它是一种特有的公私合并的方式,用公立医院的公信力,提供私立医院的高品质服务。特许方和受许方如果能各自做到本职工作,诚实守信,那将是一个双赢的合作。不仅如此,这样的方式还能有效地缓解公立医院的医疗压力,将人员分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