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对外发布。今后,北京市将允许公立医院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符合资质的个人开办诊所,药店也将可以提供处方外配服务。北京这项制度创新引发了投资、医疗界的无限想象,也引发业内人士热议。大家提出多点质疑,您是否也有相同的观点呢?
质疑1、这种“创新”其实就是有偿使用商号,公立医院继续扩张。也就是说,不是扩大社会资本参与办医,本质上是公立医院的扩张。尽管特许经营没有产权约束,可能更多是管理输出,但鉴于公立医院的强势垄断地位,特许经营医院的经营管理方式,肯定是品牌输出的公立医院说了算。
质疑2、公立医院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占据了核心医疗资源即医务人才,但实际上管理是落后、粗放的、跑冒滴漏。如果现行公立医院的管理运行体制不改革,那么特许经营或“加盟”的医院,仍然会用现有的运行模式。比如,是按现行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访模式?还是有动力把药品采购价格降下来?所谓特许经营,极有可能是现有医院管理制度的大量复制。
质疑3、公立医院应该是踏踏实实做基本医疗(鼓励社会资本办医,要真正落实人才流动问题)。现在即想要体制内的优势资源,又要挣高端医疗的钱(变形分红)。上海的国际医疗中心,就是打着本地三甲优质资源的招牌,挣高端医疗的钱。怎么能够保证,纳税人投入到公立医院钱(尽管不多)和体制内独有资源,不被公立医院转移到特许经营的医院中?
质疑4、表面上绕开了产权问题,人事问题,可以和资本合作了。但特许经营的医院属性是什么?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
质疑5、此项新政意味着公立医院可以出去挣钱了。会导致大量的优质资源输送出来,原有的公立医院或为空壳。基本医疗的服务提供会更加紧张,因为显然特许经营能给医院和医生挣更多的钱。
质疑6、有些地方医改,已经迫使公立医院有控制成本的意识,做一些精细化管理。但特许经营开闸,根本无需考虑成本控制问题。医院的牌子放在那里,有很多资本来找。医院管理层可能更多的是想,我这块牌子能卖多少钱?
质疑7、绕开了产权体制、人事制度、管理机制的特许经营,或许能缓解一些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社会资本办医人才匮乏,但不是根本解决之道。模糊、灰色地带颇多,恐会产生诸多后遗症。
医院“特许经营”年内将出细则
据悉,这是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公立医院“特许经营”概念。对于其中涉及的政府部门如何审批、如何监管等问题,钟东波表示,将会按照市政府的意见,出台配套文件细则。按照规定,相关细则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制定完成。
希望相关细则能解决我们的疑问,政策的及时完善为公私合作开辟了一条路径。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