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一放开就涨 这是好事吗?
2015-06-08
205

药价虚高是我国医疗改革正在力争攻克的一个顽疾。从去年年底开始酝酿,到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实现市场定价的政策终于落地。然而,药价刚放开没几天,全国各地有不少新闻爆出一些药品价格暴涨,有些甚至涨了10倍。放开药价,到底是不是好事?

低价药涨价利大于弊

中国目前的药品价格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一些药品价格高出成本数倍,被指责是“暴利药”;而另有少数药品,价格畸低,甚至达不到出厂的成本价。

在此次药价放开后,全国各地都爆出了涨价火力最猛的一种药物——地高辛片。这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处方药。价改前,其售价为6.7元1瓶(每瓶100片),而价改后,售价已经涨到55元1瓶,涨了近10倍。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地高辛片属于低价药。这种药是治疗心脏病的基本药物,但是因为售价太低,企业赚不到钱,从2014年9月份起,全国就只剩下2家企业还在生产。原因很简单:原料价格已经从2014年9月的7.5万元/公斤涨至2015年1月的40万元/公斤。而还在生产的这两家,也是因为企业效益好,在其他药物身上赚的钱,补贴一点到这种药物的生产上。药价放开后,给了低价药一个涨价的机会,从这一点来看,地高辛片涨价几乎是必然的。

早在去年,发改委就出台了《关于改进低价药品价格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表示“要保护低价药的生产”。在这之后,对低价药的价格管制一直在松动,有些低价药已经在涨价。直到今年6月1日,更明确的通知出台后,低价药涨价、甚至是大幅涨价,是可以预料到的局面。

其实,对于药价放开一些药涨价而言,我们应该有区别地区看待。具体到低价药,如果它不涨价,就会断货,甚至消失,消费者将无法买到。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低价药物涨价相比于根本买不到,还是涨价好一点,不涨的后果远比涨价严重。而且,原材料价格、人力和企业运营成本等大幅上涨,药品定价却十年未动,目前低价药涨价10倍,也在患者的可承受范围内。真正的问题是价格本来就虚高的药品涨价。

药价市场化仅通过放开药价还不够

首先,药价虽放开,但管制照旧,由卫计部门主导的药品招标,才是决定终端药品价格的关键一环。各省卫计部门下设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心,既不实际购买药品,也不使用药品,更不支付货款,却决定着数千家药品企业的几万个药品准入资格和价格,权力巨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场在药品定价中能发挥不得不让人怀疑。

所以,真的想改革,就要彻底放权,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药品的招投标,而不是依然握住核心权力舍不得丢,却高喊着我们要改革。

其次,只靠取消政府定价,解决不了以药养医的问题。不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药价问题。

谁都知道,药价的水分是以药养医制度形成的。2014年,中国的医院收入中,药费占比高达39%,是医院的第一号收入。而挂号费用占比只有区区0.3%,即使手术收入也只占4%。把挂号费,诊疗费,服务费,床位费,护理和手术的收入,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过30%。

问题来了,医生的胃口已经喂上去了,要想降下来绝非易事。医生在取消以药养医后的收入落差如果弥补不了,那么,医生、医院一定会想方设法在药品上找补回来。

所以,在在药品价格上取消限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破除以药养医的机制,推进医院绩效和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医生的身份定位问题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药价虚高由来已久,想让药价回归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放开药价仅仅是第一步,政府除了要放权外,还要使一些列配套措施进一步跟进。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