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片子告诉你中国麻醉有多厉害 医生都转爆了!
2018-11-05
406

都说一台手术,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医生不可小觑。近日,中国首部歌颂麻醉医生的纪录片上映——《中国麻醉》,影片素材完全来自真实的生活,反映麻醉医生在医疗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向可爱的麻醉医生致敬!

11月1日至4日,“第15届亚澳麻醉学术年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6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5000名世界顶级的麻醉科医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麻醉》纪录片在会议上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首播,引起巨大反响。

此部纪录片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导,深圳市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独家策划并支持,历时近一年时间,深入采访创作而成。该纪录片通过“生命战场”、“生命探索”、“生命锐变”、“生命礼赞”四个篇章,对中国麻醉事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片子的地域跨度之大、采访人数之多,是中国麻醉领域乃至中国医疗领域里,最直观、最深刻、最真实也是最值得期待的一部纪录片。

采访拍摄期间,摄制组转战全国近40个城市,超过60家医院,采访了100多位医生和专家,拍摄手术200多台,获得了来自麻醉一线的众多珍贵资料和真实案例。

“半年里,带领摄制组亲历了心脏骤停的真实案例抢救,陪同孕产妇经历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无痛分娩,穿越了无数的高原和平川到最基层的手术室见证了精准扶贫的真实景象,目睹了世界第一规模航母级医院麻醉科医生繁重的工作量,见证了最高端达芬奇手术的全过程。”该影片的总策划易明生说。这次拍摄收获了非常多的东西,非常震撼!

参与拍摄的大会组委和麻醉专家说,这部片子不仅是对建国以来中国麻醉事业的一次全面的总结,也是对中国麻醉科医生群体工作的一次深度盘点。它首次打开了中国手术室的大门,看见了中国重大疾患的普遍状况,以及麻醉科医生守护患者生病的不竭奋斗。

许多医生表示,这部片子让社会大众更加理解了麻醉科医生这个职业,也提升了麻醉科医生的职业自信度和自豪感。看过片子的外国朋友则竖起大拇指,认为这部片子可以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麻醉事业的发展状况。

麻醉医生严重短缺

全国目前麻醉医生有8.5万多名,缺口约有30万人。“愿意选择这个专业的人本来就不多,加上这个学科要求很高,却又很难成‘名医’。因此,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人鲜有人愿意去做一个麻醉医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董庆龙说。在广医一院麻醉科的走廊里,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手术时间安排表,全科40多名麻醉医生,承担的不仅是全院每天近80台的手术,还有夜班、教学、ICU,以及每天手术室外约15台无痛纤支镜检查的麻醉,约50台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加上疼痛门诊、各个病房的抢救等等,再算上值休、补休和休假的,董庆龙每天都要为如何把这40几号人安排妥帖而伤脑筋。

事实上,这是近年来国内大型三甲医院里麻醉科的常态。现如今,麻醉医生主要面临两个问题:1、麻醉医生忙得要命;2、麻醉医生非常短缺。

不识庐山真面目 麻醉医生被小觑

在很多人眼中,麻醉医生的职责就是手术台上给患者打一针麻药,相对于其他医生来说并不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和劳动力。但并不是这样,一台手术下来,麻醉医生并不比外科医生轻松多少。

术前麻醉医师要访视,全面了解和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最佳麻醉方案;手术中,麻醉医生需要监测的指标高达20余项,包括对呼吸监测、循环监测、失血量监测、氧饱和度监测、凝血功能监测等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监护,第一时间发现变化并及时进行处理,以保证手术医生心无旁骛地完成高质量的手术;手术结束后,麻醉医师也不能休息,需要调整药物让患者恢复生命体征,等到患者苏醒后,麻醉医师还要继续监测半小时左右再把患者送回病房。

“不同疾病患者的手术涉及不同身体系统,麻醉医生对不同疾病都要有了解;麻醉过程随时可能出现突发意外,麻醉医生需要根据各项指标紧急处理应对;每个患者的情况不一样,还有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做不同处理,麻醉深一点还是浅一点、对药物的选择等等,这都考验着麻醉医生的水平。”青岛市妇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任悦义说。

有人说,麻醉医生应该在业内堪称“最博学的医生”。在你眼中的麻醉医生是什么样子呢?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