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过度医疗 用“数据”外还需看“事实”
2016-06-24
201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对医疗的投入还是老百姓个人的卫生支出均呈现成倍上升态势。按理说,国家投入多了个人负担应下降才是,“双增长”是十分不合理的。直观地讲,原因就是两个字,一个是“过”,一个是“虚”。

“过”就是当前备受公众诟病的过度诊断、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医疗;“虚”就是药价虚高,高质耗材的价格虚高。

在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上海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邬惊雷首次公开回应当前“过度医疗”的质疑,并表示上海目前正尝试用信息化手段对“过度医疗”的做法进行曝光,尽管这种“曝光”目前仅限于医疗系统内部,但成效明显。

实际上,大数据系统可以破题“过度医疗”问题。通过大数据系统,卫生监管部门可以清晰地找到数据,用“数据说话”,“有的医院说自己每年手术量增长20%~30%,我们在系统里一看,它就是胆囊切除手术做了很多,这完全可以由二甲医院做。”邬惊雷如是说。

此外,大数据系统还能针对某一个病种或者手术进行专项分析。以胆囊切除术为例,邬惊雷说,上海曾用大数据分析2013年到2015年的700多个病例,发现有一家医院与其他医院相比差别收费高达40%。这些数据,在卫生系统内部被予以公开,给了医院院长们很大压力,“你凭什么要贵40%?你的服务是不是规范?你使用的技术是不是适宜?”

毋庸置疑,用“数据说话”确实能谨防医疗系统内的“过度医疗”问题,但用“数据说话”的同时还需用“事实说话”,即看业务实际情况。

以当前的我国心脏支架使用为例,滥用和过度使用情况是肯定存在的,但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有个别患者根据实际病情确实是需要安装多个支架的,这个时候就不能使用“过度医疗”一说。

此外,某些医院普通手术量的增加,可能里面存在“过度医疗”,但这与当前老百姓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即便是小病也舍近求远到大医院治疗也有关系。

导致“过度医疗”与当前的医疗体制、缺乏规范的临床路径等众多原因有关。用“数据说话”简单、直观、容易执行,但医学存在个体差异,用好“数据”的同时还需讲究事实。此外,要彻底杜绝“过度医疗”还需改革当前体制弊端!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