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起,中国开始进行医改,历时四年多来,大家对改革带来的变化感受到了多少?
对医保改革的感受肯定不是最多的,因为医改开始之前就已经有医保了,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未见大的动静,医改提及最多的便是基层的医疗改革和建设。
为此,国家新推出了取消以药养医来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及其相关增补目录以确保基层用药保障,为什么改革都是先从“药”下手呢?这样是否真的有利于医改的进行?
首先,在领导心中,药是导致看病贵的元凶。
曾有媒体报道,成本只有几毛钱的药,经过中间层层加价后竟卖到了十几元,而近期也对抗肿瘤药物在内地的药价高于港台和韩国的药价进行了揭露。以一盒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为例,内地售价为2.45万元人民币,在港则售1.84万元人民币,相差逾6000元。
而新医改之前,某省级高官在一次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上就简明扼要的指出,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中,乡村两级卫生重点在于:“村”是发展问题,“乡”是改革问题,“贵”是药的问题,“难”是缺医问题,“管”是缺标准问题,“防”是缺健康知识普及问题。可见,在领导心中,看病贵的元凶是药。
其次,所有探索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四年多以来,对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到的“医药分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国家层面,力推基药制度。基本上坚持了①制定基药目录,只允许省级增加品种,禁止权力下放;②实行省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以增强谈判力,减轻配送成本;③不允许“二次议价”,体现政府招标的“严肃性”,防止扰乱市场秩序;④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目的是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先是乡镇,之后实现两个延伸,向下到村,向上到县;⑤为了减轻企业配送成本,加快资金回笼与周转,要求以县为单位在卫生局下设“药品采购与结算管理中心”,政府给编制,配人,给周转金,限期30日内结清货款。
为此,各地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安徽实行“双信封”、“带量采购”,陕西推出“三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
最后,医改变药改的根源在哪里?药改为什么会失败?从“药”被作为首选看,公开的动机是好的,但改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或产生了邪念就不得而知了。但从改的路径和方法看,很难逃脱“逐利”嫌疑。因为集权的结果,加深了腐败,漳州事件,葛兰素史克事件无不暴露出药品招标集中采购的难堪。
在各地探索“医药分开”过程中,药房托管热了起来。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认为,药房托管,其实质是打着“医药分开”旗号的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的表现!是从一个“公平”腐败走向垄断腐败!总而言之,是拍脑袋做的决定!
网友们对此也不是很买账,戏称药房托管为“披着羊皮的狼”。
归根结底,如果政府主导的医改不舍得割自己的肉,始终置自己于利益集团的裹挟之中,不能站在大对数人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那不管创造出什么花样,也难以解决一个“药”的问题。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