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生编制“动刀”前需要先削弱
2015-07-31
321

  医生去编制成为今年医改新的热点问题。不仅北京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管理试点将在年内启动,深圳的改革方案更是指出,3年内深圳3万医生将与编制脱钩。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却有不同看法,部分医疗机构本就由于编制短缺,造成医疗人员的短缺,进一步扩大编制名额尚且不及,何谈去“编”。历来改革都是困难重重,对医生编制“动刀”前先削弱可能更为可行。

事业编制背后的光环和枷锁

我国的公立医院长久以来一直实行的都是事业编制管理办法,按编制数对医院进行财政拨款。对于基层公立医院来说,与事业编制相应的财政补偿经费,目前仍然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三级医院来说,政府财政的补偿作用已经不那么重要,目前主要依靠自己创收来获得大部分的资金,事业编制的影响更多体现为一种地位和特权。

美妙的“光环”,很多时候也会成“紧箍”。公立医院医生的编制意味着更稳定的工作以及更优越的退休待遇,也往往意味着医生的自由执业权利受到极大的限制。另外,由于我国医疗服务定价制度的僵化,政府定价和长期不变的价格水平,使得医疗服务的价格严重偏离了成本。从而,公立医院无法从市场上得到医疗服务的合理补偿,只能依靠药品和检查来弥补亏损,造成了大处方和大检查,进一步影响了医患关系。最后,公立医院仍然采取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没有能够反映出医疗行业培养投入大、职业风险高的职业特点。

       此外,事业编制还阻碍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尽管多年来政府一直鼓励社会多元办医,但是民营医疗由于没有事业编制的待遇,难以与公立医疗平等竞争,无法吸引医生来民营医疗机构工作。个别民营医疗机构采取提供类似于事业编制的同等待遇来吸引医生,但是作用仍然非常有限。因此,公立医疗一统天下的局面迟迟不能得到改变,仍占有整个医疗市场的大约90%的份额。 

      对编制“动刀”前需要先削弱

      改革会触动既得利益,因此往往困难重重,事业编制的改革同样如此。因此,采取各种方法来逐步削弱往往更可行。

        首先,公立医疗机构需要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只有那些市场和社会无法办理的医疗机构,才需要由公立医疗来办理。例如,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贫困和边疆少数民族集中的不发达地区的医院。这些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收入补偿可以以政府财政经费为主,但同时需要向病人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公益性服务。这些公立医疗机构可以保留事业单位的编制,但是那里的医生不享有多点执业等自由。

       其次,对于并非真正公立医院性质的公立机构,可以在暂时不取消编制的前提下,先取消铁饭碗的待遇。给予合同制医生更多的多点执业和流动的权利,并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退休养老费用。可以让医生自己选择是保持事业编制,还是放弃编制同时获得更大的执业自由。

        事业编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政府定价制度,转变为市场供求双方参与的价格协商谈判制度,让医保发挥更主要的价格谈判作用。医疗服务价格体制的改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医改的一个主要障碍。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失去了编制优势,公立医院如何维持对人才的吸引力,如何防止优秀医生的过度流失,公立医院提供优质优价医疗服务的目标如何才能确保实现?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