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医疗成本不断攀升,医患矛盾也日渐突出,医患冲突显性化,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情绪加剧。而这些最终必然导致“多输”局面,对于这一点,理性的患者和医生都很清楚。医患关系裂痕该如何修复?
多年以前,医患关系非常和谐,医生群体的医德和口碑很好,患者也很敬重医生。但在近些年,随着医疗成本不断攀升,医患矛盾也日渐突出,尤其有些偶发的暴力伤医冲突被舆论放大,个别医患的极端行为被误读为群体行为,而近日连续发生的多起医疗暴力事件,使医患冲突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医患之间原本很美好的职业伦理关系,不断出现裂痕且不断加深。
医生不是包医百病的神仙,就算华佗再世也有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些疑难杂症、慢性病和罕见疾病,不可能看一两次就作出准确诊断,尤其是慢性病不是吃几次药就见效,或者一次手术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患者不了解病情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当出现与预期不同的结果时,就认为是医生的过失,而采取谩骂、人身攻击伤害等极端方式,也会让医生产生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说句不好听的,把医生干掉就能把病医好了?当然如果医生一句“检查完了再来找我”就把病人打发走了,缺乏医患的必要交流,也会激起患者的一把火来。
医生和患者是相互成就的。无论在哪个时代,这种关系都是主流。倘若与这一主流相背离,损害的必然是双方的利益。时时提防患者的医生,在治疗时往往会采用最保守、最安全的手段,提供并非最好却能最大限度降低自己职业风险的治疗方案;时时提防医生的患者,少了配合接受治疗、理智看待病情的冷静,却多了处处挑刺的戾气,治病成了身心俱疲之旅。
在所有医患冲突中,暴力伤医是性质最恶劣的,其显性和隐性后果,已经逐渐显现。比如,有些优秀青年放弃了进入医疗行业的念头,有些医生表示不愿让自己的子女再进入医疗行业,还有一些医院对有攻击性、高风险的病人进行筛选,有的医院甚至还建立了“黑名单”。
每个行业都有不好的一面,但通过打人来解决问题,无论如何都不值得鼓励。但是,现实往往是灰色的:伤医、辱医事件,只要不是过于严重,往往会以普通民事案件和解,甚至打人者一句“我道歉”就解决了问题;有的医院设立了警务室,民警却往往以“这是民事纠纷”为由,不愿管、不想管。过度的宽容使法律难以成为医生的“盔甲”,也让个别患者更容易伸出拳头。
不容否认,现行医疗体制存在很多问题,但仔细想想,现实中的医生即使算不上“白衣天使”,也不应该被骂成“吸血鬼”。在非典肆虐时,在汶川地震时,在无数的灾难面前,在需要医生的地方,永远是医生冲在前面。营造和谐医患关系,需要医疗体制改革支撑,需要从法律上对暴力伤医保持“零容忍”、建立可靠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
但是,上架容易下架难,作为彼此尴尬的关系双方,更需要拿出从自身改变的勇气。作为医生,需要有“清风抚山岗”的淡定和沉稳,抱定一颗医者仁心,尽职尽责;作为患者,需要给予医生充分的信任和合理的质疑,充分参与治疗、积极配合治疗。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开展医学人文关怀教育、加强健康教育和医学科普宣传,在医患相处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通过各种渠道正面、积极地宣传医务人员崇高的职业精神,为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打好基础。
医疗是消费,但绝不是买定离手的买卖,其中有职业伦理和人性的光辉在闪光。仅仅看到其消费的一面,过于狭隘。良好医患关系的回归,不需要对不良情绪的盲从,更不会依赖暴力。最需要的是每一位医生和患者都要敞开胸怀,放开心防,让法律回归法律,让美好回归美好!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