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杨磊,日前因腹部胰腺液外流500ml且病情复杂被选入会诊中心。此前他曾辗转多处诊治,“先去了外科,大夫说我病情复杂,需要去看介入科。介入科大夫说我太年轻,如果做了引流管,挂在体外,生活会很不便,建议我做内引流;内科挂了普通号,大夫说我这个比较复杂,建议挂专家号再看看。”不少患者直言:我到底该去哪个科看病?
像这样的患者并不鲜见,患者往往并不清楚自己该看哪个科,奔波在各个科室之间,花费了大量时间,又不懂专业知识,难以汇总各科室意见做出最适合的判断还延误了治疗。为了避免患者的这种麻烦,特别是让疑难病患者少走弯路,更加快捷、准确、便利地得到诊治意见,北京协和医院在多年前推出了多学科疑难病会诊模式。
在这间大约3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20余位来自基本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病理科、超声科、放射科、放疗科等科室的医生们共同为10余名患者会诊答疑。也正是在这里,吴中辉更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病情。
“吴中辉,男,58岁,胰头占位……”会诊室内,问诊大夫向专家报告患者的情况。接着,医生们起身读片、讨论,最后商量出会诊结果。
什么样的病人,能够进入疑难病会诊中心?“筛选是有条件的,病因要够复杂。也就是说,当一位会诊组的专家无法对患者情况做出明确判断时,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会将这样的疑难病例提交至会诊中心。”协和医院门诊部秦薇介绍。
“前期准备时,除了完善辅助检查,在会诊前的上午,我们还会安排会诊组的医生,再对患者进行一次问诊。”参与会诊的医生告诉记者,下午讨论时间不需要太长,是因为有完备的前期准备。
每位患者的会诊都要经历:问诊医生汇报患者病情病史→专家们根据患者病情、影像资料多角度讨论→在会诊组长主持下,得出会诊结果→请患者家属进入会诊室,向其解释会诊结果。
“会诊可以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确诊病情,二是确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为了让医生们高效的完成诊断,会安排患者提前完成必要的若干医学检查。在会诊前的上午,还会安排医生对患者进行一次全面问诊。”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何小东教授告诉记者
这种模式打破了过去以治疗手段分科的旧机制,建立了以病种为单位的新机制。临床和医技多科室共同阅片、集体讨论决策,在大幅提高诊疗效率、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的同时,也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从中受益,推动了医院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对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也大有裨益,提高了医院科研水平。
现如今,我们的医院是越来越大,但患者看病也越来越糊涂:专科不是分得太细,就是太笼统,又太学术化,患者挂错号走错门,重复检查就诊和疲于奔命。从病人找医生,到医生找病人,协和建立的疑难病会诊中心、探索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是对传统专科就诊模式的颠覆性革命。一个细节,凸显一种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这种诊疗模式绝对值得点赞!
(环球医学编辑:张帆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