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抗炎治疗:几种药物的有效性分析
2025-09-09
9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中患者接受抗炎治疗的时机可能至关重要,但尚未得到系统评估。虽然几种药物在二级预防中已显示出获益,但它们在AMI早期炎症阶段的疗效仍不确定。2025年7月,发表在Atherosclerosis的一项网状Meta分析,带来了这方面的一些证据。


目的


本研究评估了抗炎治疗在AMI中的有效性,以及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启动早期治疗是否能改善临床结局。


方法


研究人员对23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28220例AMI患者。干预药物包括秋水仙碱(colchicine)、阿那白滞素(anakinra,IL-1β 抑制剂)、托珠单抗(tocilizumab,IL-6 抑制剂)、伐立普酶(varespladib,PLA2 抑制剂)、洛司他派(losmapimod,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环孢素(cyclosporine,线粒体孔道抑制剂)及培克珠单抗(pexelizumab,补体 C5 抑制剂)。主要结局指标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和缺血性事件。治疗效应以发病率比(incidence rate ratios,IRRs)表示,定义为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比。根据从症状出现到开始治疗的时间(≤24小时 vs > 24小时)对研究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秋水仙碱显著降低了MACE(IRR,0.71;95%CI 0.53~0.97)和缺血事件(IRR 0.65;95%CI 0.43~0.98)的发生率。阿那白滞素降低了HF事件(IRR 0.38;95%CI 0.16~0.89)。这些效应仅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开始治疗时观察到。延迟治疗未见获益,且其他干预措施均未显示出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包括感染风险)各治疗组间未见差异。


结论


本网状Meta分析表明,抗炎治疗仅在早期启动时才能改善AMI患者的结局。秋水仙碱和阿那白滞素是仅有有效的药物,同时结果凸显了治疗窗口较窄,并支持在AMI的炎症靶向治疗中采取时间敏感性策略。


声明


本文为专业研究人员文献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其语言表述不能完全反映原文献的研究内容,仅为读者提供信息参考。如需了解文献研究的详细情况,需根据参考文献提供的检索路径,查找并阅读原文献。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1]RIVERO-SANTANA B, SALDAÑA-GARCÍA J, JURADO-ROMÁN A,et al. Early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timing-dependent effects in 23 randomized trials and 28,220 patients[J]. Atherosclerosis, 2025,408:120443.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