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发布。报告指出,五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个人的卫生支出金额大幅上涨。报告认为投入产出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三大问题被忽略:药品供应体系的问题、医生不能自由执业的问题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行政化的问题。
据统计显示,政府近年来对卫生的投入从2008年的3593.94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8365.98亿元,较2008年上涨了132.78%。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08年的40.4%下降到2012年的34.4%,但从实际支出的金额看,个人卫生支出的金额从2008年的5875.86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9654.55亿元,较2008年上涨了64.31%。这是否意味着新医改失败,政府大量投入打了水漂。然而,这样的结论还结论有待商榷。至少我们看到,新医改已经实现了全民医保。这说明新医改并非没有收效,而且目前的各项仍然在打攻坚战。
新医改蓝皮书称,五年来,政府的投入产出比很低,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着被严重忽视的三大问题:药品供应体系的问题、医生不能自由执业的问题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行政化的问题。
从药品供应体系上看,政府对药品集中采购、加价率管制(顺价加价15%、零差率)和不得“二次议价”等不当价格管制政策让公开的价格竞争机制失灵,倒逼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不采用“高定价、大回扣”的竞争策略,致使药价虚高、回扣泛滥、过度用药等问题屡禁不止,而且滋生了腐败。
从医生资源来看,目前由于体制的约束,无法让市场来选择医生并为医生的劳动定价,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政府鼓励医生多点执业。但是“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是并非同一件事。在“多点执业”的政策下,医生还是“单位人”,还是没有自主选择“个体行医、合伙行医或者受聘于医院行医”的自由。有关部门以“多点执业”来阻止“自由执业”,阻止医生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结果是维护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阻碍了多元化办医,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
新医改将大量的资金投向基层,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和办公条件大为改善。但是强基层成了财政全包,全面行政化,实行收支两条线,医务人员的工资参照公务员的标准确定,基层医务人员工资不高且固定,留不住能看病的医生,结果是养懒医、养庸医。并没有使老百姓就医在基层。
要深化医改,还必须走出管制不当的困境,“政府”在医疗产业的“市场”中的角色其实就是“买方代表”,在这个市场中的定位就应该是“守好付费大门,鼓励卖方竞争”。政府在作为买方代表行事时,不能自居为卖方的“领导”和规矩制定者。要尽量减少利用行政手段超越买方身份,直接甚至粗暴干涉卖方的竞争,削弱市场的活力。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