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泰斗裘法祖的传奇故事
2014-11-18
474

六年前,“中国外科之父”、“人民医学家”裘法祖院士辞世,他留给医学界太多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缅怀和尊敬。裘法祖不仅是一名杰出的医学家,对我国的医学域有重大的贡献,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无论做人还是做医生、做学问,他都是许多人的楷模。

裘法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孜孜不倦为求学

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在7个兄妹中排行最小,18岁时他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

1933年春天,裘法祖的母亲因为突然腹内剧痛,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那时裘法祖正读医学预科,他查阅西医书籍发现,母亲竟是死于阑尾炎。在国外,这种病只需要做个十几分钟的手术就能解决问题。这更让他坚定了学医的信念,他嫁将课余时间全都泡在图书馆里,并因此获得了“图书馆长”的绰号。

1936年,裘法祖从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后,远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求学。1939年,裘法祖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并以一等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随即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所属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战场上救下犹太囚犯

裘法祖留德期间,正值二战后期,裘法祖从纳粹的枪口下救出40多位集中营的犹太人,他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1985年,他被授予德国“国家大十字勋章”,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勋章的亚洲人。

那是1945年4月底的一天,裘法祖正在做手术。一名护士长跑进来,神色紧张地叫喊道:“地上躺着许多从集中营来的囚犯。”裘法祖连手术帽都没摘,叫上护士和助理医生带上外科器械就奔了出去。他被眼前的惨相惊呆了:街对面躺着将近40个人,羸弱待毙,身上的集中营条纹囚服脏陋不堪。持枪的德国士兵包围着他们,吆喝他们起来。他鼓足勇气,把那些大兵吓唬住,最终把病人带走了。

开先河成就“中国外科之父”

1946年10月,裘法祖携妻儿回到中国。1952年,裘法祖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任顾问,在长春军医大学救治志愿军伤员。1956年,裘法祖随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到武汉后,长期担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武汉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他被称为外科全才,在腹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他擅长腹部及基本外科,对外科其他分支:脑外科、泌尿外科、矫形外科等同样造诣精深,为同济医院外科系各专业的创建和发展付出了诸多心力。

裘氏手术刀法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同事称赞“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

医德深得患者称赞

裘法祖医生获奖无数,但在众多的奖项中,他最为认可的是2001年中国医学基金会授予的医德风范终身奖。

裘法祖接诊的病人都对他赞许有加。曾接待一老妇来诊,病人言说她肚子非常不适已有很长时间,问过病情后,裘法祖让其躺下,又仔细按摸检查她的腹部。检查后她紧紧握住裘法祖的手,久久不放,说:“你真是一个好医生。我去了六七家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按摸过我的肚子检查。”

94岁高龄的他,去世前几天仍在为四川地震灾区伤员会诊。

异国绝恋相濡以沫六十载

裘法祖与夫人裘罗懿的异国恋被称为一大传奇。60多年来,裘罗懿给予了裘法祖最大的支持和安慰。

裘法祖与夫人裘罗懿在慕尼黑大学校园相识时,裘罗懿才18岁。出生于工程师家庭的她,为了丈夫的事业,裘罗懿离开故乡和亲人来到中国。1958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裘罗懿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德国人,异国爱情传为人间佳话。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林木深处,一幢浅红色的小楼的三层,一套不足7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著名医学家、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裘法祖院士的家。

多少年来,每当丈夫外出,裘夫人都会在窗口看着丈夫远去。裘法祖曾说他们的婚姻是全世界最美满的婚姻。裘法祖曾说:“几十年来,她给我的帮助和支持太大了。我所能补偿的就是出门后早点回家,陪她看电视,一起听听音乐。”

肝胆外科权威吴孟超院士表示:“我将带领学科团队继续攻关、继续研究,向老师学习,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的肝胆外科事业。”

香港中文大学刘允怡院士说:“我们追思这位前辈,因为他用自己的从医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做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学者,一位伟大的医生和外科大夫。也是一位在不同文化间孜孜不倦搭建桥梁的人。他的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从不停歇。”德国德中医学协会原主席Hoepker教授评价了裘法祖的一生。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