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论坛 钟南山、张伯礼、樊代明等大咖纷纷“发声”
2022-11-18
303

11月14日,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为期5天。在17日举行的一次论坛上,以“聚数智力量 创健康未来”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张伯礼、樊代明等大咖纷纷“发声”以及就当下热点问题接受采访。

 

钟南山谈慢性病、肺癌等

 

钟南山院士表示,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病和代谢性疾病,其中包括糖尿病,共计占死亡人数约88%,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70%以上。当下慢性病是主要的健康危害,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体现各级医院“以健康为中心”的关键。

 

钟南山院士还表示,肺癌是头号癌症杀手,在中国,由肺癌引发的死亡人数仍在上升,肺癌的防治效果亟需进一步提升。而早发现及精准治疗是防控肺癌的关键,低剂量CT筛查发现早期肺癌后,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7%。

 

此外,钟南山院士在以《大专家——传道、授业、解惑的回顾与展望》为题的视频主旨发言中称,该工作的背景跟过去、跟现在,和党的二十大有关系,最近提出了四大面向,“特别是新冠疫情以后,(提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大面向),同时也提出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张伯礼院士解读“防疫二十条”

 

1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防疫二十条”,引起很大反响,老百姓也非常关注。到底怎么解读“防疫二十条”呢?

 

对此,张伯礼院士指出,“防疫二十条”总的趋势是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绝不是躺平,绝不是放开,是要逐步地过渡到和病毒的变化相适应,“病毒变了,策略就得变。”

 

他表示,随着病毒的变化,随着整个疫情的转变,(措施)还会不断地调整,调整的宗旨仍然是人民至上,但要讲究更加科学以及精准。

 

樊代明院士谈临床指南如何做到权威性以及肿瘤治疗

 

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将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各专家看法不一。

 

随着舆论不断发酵,11月15日晚,国家卫健委做出回应称,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这一事件令老百姓关注到临床指南制定的程序和质量。针对“临床指南要如何做到权威性”的问题,樊代明院士称:“专家必须对全世界临床实践有所了解,结合中国的情况提出来大家讨论,发布后在实行中有什么问题,再逐渐地解决。”

 

樊代明院士还表示,“所有的指南都是参考而不是决定,最终还是医生自己来选择,涉及到诊断标准也是这样。”

 

此外,针对肿瘤的治疗,樊代明院士表示,肿瘤疾病的治疗不要把肿瘤切掉了、变小了、某个分子下降了作为主要的治疗疗效来看,更要注重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医生云大会在上海举办 钟南山、张伯礼“发声”

(3)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问小U
肝癌报告
血液病
ES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