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一道“优逝”难题
2014-10-22
270

由刘德华、叶德娴主演的电影《桃姐》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罗杰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之间所发生的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桃姐晚景凄凉的镜头让不少人为之动容。每个人在出生的那刻,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在临终前的最后一段路怎么度过,决定着一个人最后的生命质量。临终关怀,便是为此而生。

临终的过程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这根“拐杖”可以是家人、社会不离不弃的支持与关爱,也可以是对死亡本身的安然接纳。临终关怀在生理之外,更给予了一份这样的心灵安抚。

临终关怀旨在让人走得安祥

生命的质量和生命的长度同等重要。临终关怀即指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温暖的医疗环境、坚强的精神支持和亲密的人际关系,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给予家属关怀和安抚的卫生医疗服务。

护理学教授Karen Kehl在《走向安详:对于善终概念的分析》的文章中依次列出优雅离世的几个特征,包括感觉舒适、能掌控、有结束感、充分享受亲友关系并有家人参与护理。而如今的医院做到这些很难。上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曾兴起“临终关怀”新医学分支,着力改善走向尽头的生命的质量,缓解病人的痛苦。如一些欧美国家规定,对特定患者可无限量提供杜冷丁等强力止痛药物。

相对而言不那么浪费医疗资源

据报道,由于许多家属坚持对重症病人进行续命治疗,因此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许多医院即便有空余床位,收治晚期癌症病患的动力也不大:一是治愈希望极小,二是普通家庭不能长期负担高价药品。从医院和医务人员投入产出看,付出更多精力照料癌症晚期病人,疗效和收入甚微。但对于临终关怀来说,所选用的药品多为相对便宜的缓解病症、减轻疼痛的药物;相比于进行化疗等治疗的病人,其对病房、床位等资源的占用更为合理。

据美国1995年的研究显示,用于临终关怀的每1美元医疗保险支出可以节省1152美元的医疗保险费用。节约来源是病人的治疗费、药费、住院费与护理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临终关怀病人比不用临终关怀的人少用2737美元。

我国临终关怀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国内,临终关怀是医学界一个新领域,涉及心理、伦理、社会、医学等多门学科。它探讨的是在一个人即将走完人生旅途时,能否通过医护人员(包括亲属)的护理减轻病人心灵哀伤和躯体痛苦,得到更多关爱。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受疾病困扰需要临终关怀的孤寡老人、植物人以及癌症晚期患者等。

目前我国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主,而全国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数量很少,容量极其有限。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现存模式几乎还没有在占全国人口数目75.3%的农村居民中展开;多达2亿的流动人口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从医疗队伍供给上,临终关怀需要的是全科医生,而国内全科医生严重不足、水平有限、教育培训尚未形成规模,心理治疗队伍则更为薄弱。

临终关怀体系如何健全?

放眼国内,目前也仅有少数大城市有较为成功的临终关怀案例。如果大城市大力推进,可以采取哪种方式?

可以在市级医院设立临终关怀病区,对医生判断存活期不超过半年的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进行适度治疗,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并逐步向镇区、社区医院推广。

这些临终关怀试点病区中,可对晚期病人进行药物止痛、非药物止痛、心理护理等。病区设置家属陪伴室、话疗室、关怀室、沐浴室等辅助设施,营造轻松氛围。试点成熟之后,在全市进行推广。同时可组建临终关怀专业及志愿者队伍,协助医护人员,为晚期病人提供心理疏导和服务。

有专家希望构建的是医院与社区卫生站合作、社工与义工联动的方式:癌症晚期患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采取了姑息疗法,他们可以居家临养。如果他们需要止痛或者护理指导,可以在卫生站实现,不必专程跑去医院。而政府通过购买社工服务后,专业的社工可以定期上门,给予患者或者其家属各种临终关怀。

此外,癌症治疗费用高居不下,许多患者家庭因病返贫。专家建议,政府以及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机构可设立专项基金,对晚期癌症病人进行一定的医疗费用补贴。政府可以将临终关怀的费用纳入医保范畴。目前在上海等大城市,已经率先采取了这一做法。

当然,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光,决定权在于病人本身,对于生命是否应该延续这种严肃的问题,更应该尊重人权。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