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医院开展“生前预嘱” 安乐死还远吗?
2021-07-14
426

奥斯卡获奖动画片《寻梦环游记》,是一场关于生与死、爱与忘记、梦想与选择的灵魂旅程。它带领我们看见和拼凑灵魂遗失的碎片,最终得到和解、疗愈、力量与完整。鲜花、美酒、聚会、狂欢,这些看起来都跟死亡毫无关联。然而,每年10月21日到11月2日,墨西哥人总会举国欢庆亡灵节,这甚至成了他们最盛大的节日。反观我国,死亡一直是国人的禁忌,在一些地方,春节里甚至都不能提到“死”这个字眼。过去只有在每年清明节的时候,社会才会多一些关注。
 
为了让死亡更有尊严,江苏省老年病医院允许患者先签署“生前预嘱”,可谓一大进步。
 
国内首家医院 允许患者自己签“生前预嘱”
 
在江苏省老年病医院病房里,70岁的退休教师殷惠铭签下了一份生前预嘱:当生命支持只能延长死亡过程时,放弃心肺复苏、放弃使用呼吸机、放弃使用喂食管、放弃输血、放弃使用昂贵抗生素。
 
其实,早在2016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区就开展了签署“生前预嘱”的调查,而患者和家属的反应并不一致。
 
“接过我们的问卷,有患者非常认同;也有病人和家属觉得不吉利,看也不看就把问卷扔到了一边。”科主任楼慧玲介绍,这是一个由北京协和医院发起,全国30多家医院参与调查项目,“目的是了解我国患者和家属对于入院时签署‘生前预嘱’的意愿和接受程度,从而推动‘生前预嘱’的法制化。”
 
“如果这个签署的环节真的能在医院推广并具有法律的保障,我相信在死亡的面前,患者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和尊严。”楼慧玲说。
 
一生75%医疗费 用在最后治疗上
 
是继续用仪器延续生命还是平静地离去,这是一个难题。
 
让家属来选择之所以难,第一是大多数家属本身不掌握医学专业知识,难以做出理性的判断;第二是很多人都难以承受对至亲“放弃治疗”所带来的心理负担,无论是在儿女与父母之间,还是夫妻之间,都会有负罪感;第三,是我们都还没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死亡,正如大多数中国人都很忌讳谈“死”,很难用平常甚至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
 
正因如此,不少人将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治疗上。
 
尊重生命:选全力救或缓和治疗都应尊重
 
在我国推广“生前预嘱”,面临着缓和医疗的缺位。
 
正如一位“生前预嘱”推广人所说:“我写好了‘生前预嘱’,安排好了临终事项,可是谁来帮我实施,谁来保障我舒适地离开人世?”
 
在现有的医疗体系下,如果一个晚期癌症病人不想接受放化疗和手术,他就只能选择回家,而回家后等待他的将是巨大的痛苦和折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为他止痛,没有心理医生对他进行心理辅导,不仅病人自己不能安详地离开,他的家人也同样承受着煎熬。
 
正因如此,“生前预嘱”的推广在我国仍有争议。
 
法律待完善:“生前预嘱”目前并无法律意义
 

“生前预嘱”目前在我国还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目前签署“生前预嘱”的做法除了推广一种观念之外,事实上并无法律意义。
 
专家建议,在“生前预嘱”暂时还未能正式推广之前,不妨以理性的心态多参考医生的意见,然后再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作出决定。
 
虽然这离严格意义上的“安乐死”还有一定距离,但已经迈出了一步。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能实现尊严死的自由。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湖南经视报道医药回扣内幕,多家医院登上“吃回扣”名单!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