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网站曾发布《拿什么拯救你?香港公立医院医护流失率再创新高》一文:2018/19年度医管局整体员工流失率高达9.6%,其中全职医生的流失率达6%,创下11年新高;资深医生的离职率占5.3%,创5年新高。为了拯救“医生荒”,近日,香港医务委员会(医委会)通过了较宽松的豁免海外专科医生实习安排方案。
5月8日,医委会通过由香港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临床教授邓惠琼提出的豁免海外专科医生实习安排。根据该方案,曾在医管局、卫生署或两间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任职3年的海外专科医生,如通过职业试,便可免除实习,直接取得正式医生牌照。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将方案通过、输入海外医生,形容是为缓解医疗人手不足“行出第一步”。
根据香港法例,在香港执业行医者必须向医委会申请注册。医委会原先规定,非本地培训的医生须通过医委会的执业资格考试,并在香港医院管理局下辖医院完成一段时间的驻院实习,才可以成为正式注册医生。
除了成为正式注册医生,拥有一定资格和经验的非本地培训医生,如获特区政府卫生署、医管局、本地大学医学院等指定机构聘用,进行教学、研究或临床工作,可向医委会申请成为有时间限制条件的有限度注册医生。
香港人口老龄化,医疗体制面临巨大压力。“医生荒”导致的最直观现象便是市民求医等候时间过长。根据医院管理局(医管局)最新发布的专科门诊等候数字,截至3月31日,以港岛西医院骨科等候时间最长,需时181周,即约3.5年。
每至冬夏两季流感高峰期,情况则更为严重,公立医院急诊室和急诊病房日日爆满。病人苦不堪言,前线医护人员也疲于奔命。这也是医护人员流失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为应对“医生荒”及其衍生出的问题,过去十年特区政府一直在财务上大力支持香港公共医疗。2018年度《财政预算案》向医管局拨款699亿港元,按年增加8.5%,当中688亿港元属于经常性拨款,这与2010年度的327亿港元拨款相比,增幅已超过一倍(114%)。不过,拨款增加难以彻底解决医疗人手短缺的问题。
香港医学会会长何仲平预计,放宽实习安排后,每年会有约30名海外医生来港,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相信仍能在有限度的3年内协助公立医院增加人手。
香港医管局发言人说,医管局现在共有12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在麻醉科、心胸肺外科、急症科、家庭医学、内科及放射科等人手短缺的部门工作。医管局也会于本周内向医委会递交另外5名非本地培训医生的有限度执业注册申请,及2个续期申请。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对医委会的决定表示欢迎。她说,相信这一决定有助于吸引非本地培训的医生来港执业,解决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该方案对海外专科医生是一种“善意的表示”,出发点良好,至于效果如何,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专家期望来港行医的海外医生能够在为公立医院服务和个人发展方面取得平衡,因为公立医院才是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医管局表示,医委会的决定有助于吸引非本地医生加入香港的公营医疗体系服务。医管局将继续通过有限度注册的形式聘请非本地医生,也将探讨优化海外医生招聘计划,以纾缓公营医疗系统人手短缺。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