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招录、提高收入、职称倾斜…12项举措都是为了这个科医生
2018-10-31
388

全科医生一般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在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60%以上,卫生业务量占一半以上,社会地位很高。全科医疗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但在我国这种模式却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0月30日下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联合市卫计委召开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新闻发布会,解读《北京市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北京是国内最早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城市之一,但从发布会上获悉,根据2020年每万居民3名全科医生的要求,按照我市2020年规划人口2300万计算,全科医生缺少1500人左右,郊区全科医生短缺现象更加严重。为此,北京市制定了《方案》,确定了2020年至2030年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改革发展的工作目标,及确定了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提高全科医生服务可及性3项重点任务12项重点工作。

一、完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1.深化院校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完善定向医学生培养制度,利用8至10年时间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定向培养10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800名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生,利用5至8年时间培养400名中医学专业医学生。

2.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建立健全以自主培训为主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动态调整各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名额,优先保证全科住院医师招录规模,2020年,招收数量达到当年总招收计划的20%。

3.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加快全科骨干力量培养,到2030年,建设20个市级全科重点学科,培养30名全科领军人才、80名全科带头人、100名全科骨干。

二、完善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

4.完善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收入水平,可通过在绩效工资内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的方式向全科医生倾斜,使其与区域内公立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师的工资水平相衔接。

5.完善全科医生聘用管理。各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的编制内要保证全科医生的配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全科医生,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6.完善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机制。凡参加全市全科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市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可申请变更注册执业范围或在原注册执业范围基础上增加全科医学专业执业范围,允许其在全科转岗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助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全科医学科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全科医疗服务。

7.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重点向全科医生岗位倾斜,优先评聘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基层全科医生申报高级职称继续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

8.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持续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调整,充分体现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劳务价值。

9.增强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实行以政府奖励为导向、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全科医生奖励办法,提升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三、提高全科医生服务可及性

10.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支持符合条件的全科医生个体或合伙在城乡开办全科诊所,为居民就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11.实施全科医生紧缺岗位支援计划。根据服务人口、工作任务、人员编制、经济条件和保障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紧缺岗位数量。

12.注重应用新技术辅助全科医生服务。推行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服务,应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辅助基层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及照护服务;应用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提高疾病诊治准确性;应用慢病防治指南电子知识库,实现慢病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居民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借助物联网等技术,提供社区药品配送、信息查询、用药指导等综合服务。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