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基层医疗机构停滞于“方便但不实用”
2014-01-07
271

在我国,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有望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然而,建立健康档案还仅仅只是公众健康管理的开始,基层医疗机构需转变服务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不能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新医改进行了四年,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进展却不容乐观。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依然不冷不热,基层医务工作者人浮于事,积极性不高。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2013年基层医疗机构的改革成效在弱化,问题和矛盾仍然很多。2013年1~8月,公立医院诊疗人数增长达到8.5%、出院人数增长11.6%,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增长仅为6.8%、出院人数增长3.4%。

按理说,社区医院就在家门口,看病,开药是最方便不过的了,但是很多市民对其的感觉是“虽然方便但不实用”。

在社区,可以开到的药品种类有限。为此,2013年10月,北京将医保社区药品报销范围做了调整,重点增加了治疗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的药品,特别是大医院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的药品,共新增药品224种,报销范围也由原来1211种增加到1435种。

“光开药也不够啊,去医院也好,去社区也好,主要目的还得是看病。”一位市民说。

在社区医院,因为医疗设备欠缺或者医生医疗水平有限,有些检查做不了。

而对于社区推行的居民公共健康管理,市民则表示,曾经接受过社区医院对其家庭健康档案的调查,“但后来不了了之,不知道那个档案建了有什么用”。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现状是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较差,不能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靠感情留人”难以填平鸿沟

如何招揽人才、留住人才,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难题。好不容易招进来的年轻人,往往在培养起来后,觉得在基层没发展,最终选择离开。

对此,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医院副院长王艳红表示很无奈:“我们一直讲究的是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可光讲感情是不够的,事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社区医院和大医院比还是差距很大。”

以职称评定的指标为例,同样是在医疗机构工作,大医院的高级职称指标远比基层医疗机构多,这成了很多基层医疗工作人员的事业瓶颈。

“工作前几年还看不太出来区别,但五年十年之后,有些医生如果在大医院就能评副高、主任医师了,但社区医院的名额太有限了,只有极个别的人能评上。”

“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直是我们很重视的问题。对在社区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确实需要一点奉献精神。”王燕红停顿了一下说:“可毕竟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

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使命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房莉杰认为,现在的基层医疗改革进入了行政化和医疗化的误区。

“在医改方面,医疗保障和医院改革一直更受关注,但这两块都是和疾病治疗相关的,在我们整体疾病谱和人口结构转型的情况下,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是更重要的问题。”

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杨功焕表示:“很多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临床工作,基层医疗机构还没有做到。比如说像提供戒烟帮助,就没被列入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

杨功焕认为,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包应该增加一些针对性内容,比如对慢性病的防治、提供戒烟帮助等,这些内容必须列入基本公共医疗服务项目中,在卫计委层次上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指标,“有考核才会有基层机构真正去执行”。

而在对公众健康管理这一块,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还停留在摸底建档这一步,后续应该怎么做,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还要看上级的安排”。

多位专家指出,建立健康档案,还仅仅只是公众健康管理的一个开始。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