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医生吐心声:患者,我想对你说
2013-12-27
165

前不久,某报推出“寻找最美医生”活动,报道话题内容涉及患者推荐心目中最美的医生、医患双方如何沟通与理解、对当前医患关系的讨论等。此活动为医患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引起各方广泛关注,更引发了医生深层次的思考。日前,三名医生通过这个平台吐露心声,对患者诉说他们的心里话。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医生想对患者说什么。

急诊儿科医生米尔扎提:请患者多些换位思考(以下均为医生自述)

医院里,最忙的当属急诊科医生。近年来,儿科医生的增速远赶不上患儿增速。医院急诊儿科晚上有2名医生和2名护士值班,下午18时至凌晨1时许,我平均能接诊60名患儿。

一个孩子生病,一家人担忧,一家人陪孩子看病。排队时,有的家属聊天,有的家属围在医生桌前,诊室内人声嘈杂。医生和患儿家属谈话时,被吵得听不清,只得复述。偶尔,还有丢了发票、就诊卡的病人匆匆推门进来找失物,情绪焦躁。有时有家属等得不耐烦了,就会拍桌子质问“急诊还要我等”。

医患之间摩擦不断,换位思考才能沟通理解。我作为患者时,也希望早点轮到自己,但站在医生角度考虑,这样会给医疗工作带来困扰,最终也影响患者。

这样说来,就诊前准备好近期检查化验报告,药单或处方等资料,这样可以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患者病情。此外,叙述病史要全面、准确、简洁。医生诊断疾病,就像在一条马路上开车,一开始不知道马路要通向何处,等路标一出现,指示越来越多后,才确定无误。所以病人越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问题,就越能帮医生及早、准确地下结论。

高血压诊疗研究中心医生张德莲:请患者遵照医嘱

大学毕业后,我就来到这个医院工作,22年间,从事高血压、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治。在诊治中,特别是慢性病的治疗,我们喜欢那种“按部就班,叫干嘛就干嘛”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这种患者会让医生感到医患在协同作战。专家团队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制定出最适合患者自身的诊治方案,但患者却以为自己久病成良医,不听医嘱、自行减药量、不按要求做检查。这不仅是对医生劳动成果的漠视,更是对自身健康的不负责任。

我记得,前两年接触的一个患者,肾功能不好,患有肾性高血压,全科医生加班为其制定治疗方案。但患者想走捷径,相信所谓的“大师”、“秘方”等,结果半年后就开始做肾透析。而按照常规病程,原则上可以维持数年再做透析。

我建议大家定期体检,做到早期治疗、及早控制,将病害降到最低程度。此外,身体不舒服就及时就医,千万不要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重病拖成要命。最终,这也很可能伤害一个医生的声誉。

内分泌科医师王晨晖:“病”是医生和病人一起治好的

从医18年间,接触过近4万名患者,经验告诉我:光靠医生不能真正治好病,“病”是医生和病人一起治好的。我认为,健康的一半是心态,治病的一半是信任,只有患者和医生“心心相印”,同仇敌忾,才能早日打垮病魔。

工作中,常碰到一些患者询问年轻医生,这个病你以前看到过吗?如何赢得病人的信任,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但也希望患者能尊重医生,理解医生的工作。我们最怕的就是那些歇斯底里、失去基本理性、过分依赖医生却又对医生持怀疑态度甚至敌视医生的病人。

凭着专业知识技能为病人解除病痛,那是医生的职业要求,也是职业本分。医生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能治好患者的疾病。希望患者能够明白,医生与患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解决疾患。医生也只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既不要去把医生当敌人去防范甚至仇视,也不要把医生当作可以拯救一切的“神仙”。

一直以来,老百姓习惯了给医生提意见,抱怨医生态度冷漠、看病时间短等,听了以上医生的心里话,不知道大家会有何感受?医患之间都需要正视各自的问题,只有患者和医生心心相印,同仇敌忾,才能早日打垮病魔!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