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政策倾向的转变让众多属意投资民营医疗机构的投资人看到了发展前景。但是,面对如今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困局,很多投资者又无能为力。我们不禁要问:社会办医为何陷入“瓶颈”?
,
不可否认,现有的区域医疗机构配置规划将很多人拒之门外。在现有的区域规划中,每个区对于医疗机构的数量、医疗机构级别、床位数、医务人员数量都有着相应的规划,以避免医疗资源配置的重叠和遗漏,但这也恰恰成为民营医疗机构入市的“瓶颈”。
所谓的区域规划在政府主导的同时,还应符合市场机制的调配。从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的医疗需求已呈数十倍的增长,可医疗资源的增长却屈指可数。以床位数为例,如果区域规划设定每千人应该需要两张病床,可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却是每千人需要5张病床,政府就应该调整或放开区域规划,在保证公共卫生的同时,将规划外的需求交予市场,这样才能为民营机构提供发展空间。
此外,在现有规定中,新近成立的民营医疗机构,要经营3年后才可纳入医保定点医院。这固然是对新入医疗机构诚信和稳定的考验,但如果是非定点医疗机构,自然就没有病源,医院谈何发展?
在全民皆参保的当下,社保机构应将关注和投入重点从公立医院向民营医疗机构转移,由市场和患者决定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存在。如果仅仅由于医保的门槛和限额,牢牢制约了民营机构的发展,鼓励社会办医、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势配比可能就只是一句空话了。 希望能有具体的优惠、倾向政策,打破如今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困局,真正实现通过市场调节、医疗资源优势配比的目的!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