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PK中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015-06-19
296

  随着西医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西医学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中医学曾一度辉煌过,其足迹到了日本、泰国、阿拉伯等国家,但这些地区的医学目前都西医化了,并且有废除中医,独尊西医的趋势。

但其实中医、西医各有所长。西医也有很多局限性,现在很多西医也开始关注中医,很多人还通过“西学中班”加入了中医队伍,期待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中医注重整体化治疗 西医注重局部治疗

中医在治疗时讲究天人合一,治疗时从整体来考虑问题,中医整体观念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体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古人认为,人与天地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人本身各脏腑间也有相互作用的关系。而西医治疗则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临床上除内外妇儿科外,还分出皮肤病、五官、口腔科等等科目。西医治疗上重视人体某一具体部位。如人体内一些内科疾病(红斑狼疮、麻疹、肝病等)均可引起皮肤病变,当病人到皮肤科诊治时,医生可能会依据病人皮肤表象症状给予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暂时使皮疹消失,但病人却不知这种抑制治疗的方法可以损害人体。反观中医学在治疗皮疹方面,多采用祛湿、疏通等方法,虽然起效慢,但却能从根本上祛除病根。但这种方法往往被视为慢郎中,与西医学的方法当然不能相比。

RCT抹杀中医精髓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蒋荣猛认为,用西医的RCT验证中医并让中西

走向世界之路走不通,因为西医的方法学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属于两条不相干的道路。按照循证医学的路子,如临床对照试验(RCT)来验证中医药,把中医最精髓的东西给抹杀了。虽然说同一证候抓住了核心病机之主证,但千人千面,细微处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证候也在发生变化,不可能像西药那样一个方子治到底。另外,还有年老长幼、南方北方、四季气候、药材产地的差别。因此,不要一味拿西医那一套去验证中医,否则,中医就会陷入一条死胡同。

西医在宣传方面占优势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百年谎言——食物和药品如何损害你的健康》、《无效的医疗——手术刀下的谎言和药瓶里的欺骗》和《制药业的真相》等3本翻译的西方畅销书,揭露了西医西药的弊端和谎言,列举了西医西药欺骗和坑害患者的若干“罪状”。 欧美西医自揭“家丑”,这几本图书都由西方国家的权威专家所写,或者是对西医权威专家的采访,他们对西医存在问题的自我批判,体现了一种令人尊敬的科学精神。西方国家权威西医专家的观点,毫无疑问地应当比国内的西医专家的观点更具有权威性。了解了西医在西方国家的现状,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西医。“科学西医”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是相对的,不可能像国内个别西医专家、西医迷信者和反对中医人士所宣扬的那样,是绝对安全有效的。但西医药为什么能这么广泛地应用呢?也是由于西医对西药的不断宣传产生的效应。以前,制药公司推销药物是为了治病。现在,恰恰相反,它们推广疾病以促销它们的药物。世界财富500强名单中的制药公司有足够的财力进行宣传。而朴素的中医学对于中医的疗法,如针灸、推拿、火罐疗法等却采取顺其自然,再加上中医也没有像西医一样财大气粗,抛下大量资金进行宣传,故在这浮燥的社会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故中医学在宣传力度上远远不能与西医PK。

  

中西医结合可更深刻理解疾病

中医学偏重于对人体功能方面的认识,而现代医学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从微观角度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注重于形态学改变,强调“眼见为实”。西医认为功能失调是一种病理反应,辅助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及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均以人的生理和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以相互贯通。在接受传统医学及其思维模式时,可尝试着与西医知识体系接轨,探讨它们之间的互融性和互补性。例如学到“心主血脉”时,辅以心脏的解剖结构及血液循环理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含义。通过中西医之间相互比较,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佐证中医理论,有助于理解中医学中某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明确中医的脏腑为功能性器官,从而把中医理论中“功能”观点强化,突出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因此,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医思维模式,可以深刻领会中医的本质与内涵。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