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收集的关于活动能力、手机使用情况、睡眠-觉醒模式和其他被动数据的信息,与多种形式的精神病理学行为标志物相关,包括一般的心理健康负担。
在一项针对社区成年人的大型观察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测量日常活动的智能手机传感器捕捉到不同的行为特征,有助于识别心理健康症状何时恶化。
这一发现为越来越多的数字表型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数字表型分析通过分析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收集的被动数据,实时识别行为模式。
尽管该技术尚未应用于临床,但研究人员称,新的分析表明,智能手机感知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可以与临床医生评分和自我报告的测量指标一起使用,实时洞察患者的生活体验,为及时干预提供机会。
研究主要作者、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Whitney R. Ringwald博士介绍:“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智能手机传感器能够检测到的精神病理学的广度,以及这些标志物对不同形式的精神疾病的特异性。它提供了一种评估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功能和更持续地监测心理健康症状的方法,特别是在诊室之外。”
这项研究于2025年7月3日在线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
将数据与症状相联系
截至目前,利用智能手机数据进行的行为研究通常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单一疾病上。但研究人员称,这种方法可能会忽略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诊断边界的重叠。
为了获得更完整的情况,Ringwald和同事们使用了精神病理学的层次分类法,这是一个将精神健康症状组织到跨诊断领域的框架。这些跨诊断领域包括内在化、疏离、躯体形式、对抗、去抑制和思维障碍。
Ringwald说:“这项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早期的研究只关注了少数几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的所列疾病。通过测量跨越大多数精神病理学形式的症状维度,我们采取了更广阔的视野,并使用了更大的样本。”
这项横断面研究纳入557名成年人(83%为女性;平均年龄30.7岁;81%为白人)。受试者完成了一项基线心理健康调查,调查者用它来计算总体精神症状负担的一般测量值,称为p因子。
然后,他们接受了15天基于智能手机的监测。他们的个人设备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加速计、屏幕使用、通话记录和电池指标收集数据。
研究人员从数据中提取了27个行为标志物,比如在家的时间(来自GPS数据)和睡眠时间(来自加速度计数据)。
然后,他们将这些标志物映射到参与者在精神病理学领域的得分,通过6个领域和27个标志物之间的多重相关系数(R)来测量相关性的强度。
识别模式
疏离(R,0.42;95% CI,0.29~0.54)和躯体形式(R,0.41;95% CI,0.30~0.53)症状的相关性最强。高度疏离与诸如步行减少、更多居家时间和更少的参观地点等行为标志物相关。
躯体形式的症状(移动感知研究中经常被忽视)同样与低体力活动相关。
其他相关性包括高去抑制水平个体手机电量低(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反映了规划能力不足),以及对抗水平高的个体通话次数少且通话时间短。内在化症状有更微妙的联系,包括屏幕交互时间更短但频率更高。
研究人员还将行为模式与参与者的基线p因子相关联。基线p因子得分越高的人,其传感器数据越有可能显示活动能力降低(标准化β,-0.22;95%CI,-0.32~-0.12)、就寝时间晚(标准化β,0.25;95%CI,0.11~0.38)、在家时间长(标准化β,0.23;95%CI,0.14~0.32)和手机电池电量低(标准化β,-0.16;95%CI,-0.30~-0.01)。
作者认为,这些模式可能反映了多种形式的精神疾病在动机、规划或认知控制方面的共同缺陷。如果得到验证,这些行为指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识别症状何时升级,即使没有明确的诊断标签。
数字表型:另一种临床工具?
虽然还未准备好用于临床,但这些发现指出了一些有前景的应用。
研究人员称,如果将智能手机传感技术融入医疗护理,可帮助医疗服务提供者被动跟踪可能预示复发的症状,使临床医生能够根据真实世界的行为提供及时干预。这对于那些难以报告变化或获得治疗机会有限的患者来说尤其有价值。
Ringwald表示:“这不是临床护理的替代品,而是一种潜在的补充,使我们了解更丰富的情况。数字表型最终可以支持即时干预。例如,当一个人表现出行为退缩或中断的迹象时,可以提出简短的治疗策略。在这项技术准备好实施之前,仍需采取重要步骤。这仍然是早期的研究。我们需要更大型且更多样化的样本、更好的传感器校准以及在个体层面解释数据的策略,然后才能将其纳入护理。”
前景和注意事项
在一篇随附的社论中,哈佛医学院(位于波士顿)的Christian A. Webb博士和Hadar Fisher博士将该研究描述为“对不断增长的数字表型领域的重要贡献”。
他们写道:“这项研究证明了这种方法的潜在价值,将日常行为与跨诊断症状维度联系起来。然而,行为数据不应该被过度解释。数字行为数据只是行为数据。它们是内部心理状态的粗略代表,而非情绪或思想的直接读出。一个单一的信号可以携带不同的含义,取决于上下文。同样的信号可以反映强烈的体力活动、恐惧或兴奋。要想在临床上有用,这项技术必须是准确的、可扩展的且符合伦理的。我们的梦想是可扩展、低负担、个性化的护理,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掌握科学和安全措施,智能手机可能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在我们的临床工具包中也非常宝贵。”
声明
本文为专业研究人员文献学习后的心得体会,其语言表述不能完全反映原文献的研究内容,仅为读者提供信息参考。如需了解文献研究的详细情况,需根据参考文献提供的检索路径,查找并阅读原文献。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1]SmartphoneData Reveal Patterns of Psychopathology[EB/OL].(2025-07-17)[2025-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