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儿童医院挂个号像春运、看个病像打仗。但是今年以来,疫情突然而至,完全扭转了供需状况,儿科“患儿荒”连番上新闻,成为困扰儿科医生职业生涯的大难题。儿科患者多也愁,少也愁,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儿科医生?
受疫情影响 患感冒或流感等疾病次数反而减少
受疫情影响,尤其是上半年,许多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大幅下降,儿科也不例外,受疫情影响,儿童出门少了,许多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反而降低了。
此外,主观上,公众卫生防护意识提高,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生活习惯的改变,对男女老幼整体人群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7月份,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6.5%的民众认为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自己患感冒或流感等疾病的次数减少了。
儿科医生长期存在的问题未得到解决 “病人荒”又至
有句顺口溜在医生中流传多年: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儿童病情变化快,儿科医生要承担的诊断风险很高。儿科常见病多,大检查少、用药少,收入也比别的科室少。此外,儿科也是医患矛盾的重灾区,儿科医生压力也很大。
对此,不少儿科医生反映,儿科医生长期存在的风险高、待遇差、压力大等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加之疫情冲击,导致“患儿荒”,绩效进一步减少,儿科医生的职业压力前所未有。
此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某医院就因绩效奖金太低,收入太少,儿科部分医护人员联名向该院领导请求集体转岗。
想要儿科医生继续坚守 给钱给肯定
患者多也愁,少也愁,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儿科医生?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透过表面的市场供需问题,看到深层的原因。儿科医生出走,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活多了怕累、活少了嫌不挣钱,而是原本就很薄弱的职业生存空间,禁不起风险考验,“荷包”里也没有多少坚守的底气。
而解决的办法也是此前一直被多方呼吁,却落实不佳的:在人才培养上,对儿科医生进行倾斜偏重;提高儿科医生收入待遇;优化儿科医生职称评定机制;营造尊重儿科医生的社会氛围。
因疫情影响,儿童患者少了,但当疫情的阴影消散,儿科门诊还会继续“安静”下去吗?决不能等患儿多的时候才想到要解决“儿科医生荒”,如今疫情原因导致患儿少的时候,就忘记了“儿科医生荒”。
当前,儿科医生的缺口仍是个重大问题。寒冬之下,想要儿科医生继续坚守,就需要给予他们继续坚守的底气。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儿童患者少了,别让儿科医生“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