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发表于《Crit Care Med》的一篇文章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了院外心脏骤停昏迷生存者低温治疗期间心动过缓与神经结局之间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低温治疗期间的心动过缓与院外心脏骤停昏迷生存者的良性的神经结局相关。
目的:院外心脏骤停后昏迷复苏患者要接受低温治疗。低温治疗期间常出现心动过缓,但其对结局的影响仍不清楚。我们探讨了院外心脏骤停昏迷生存者中低温治疗期间心动过缓和神经结局之间可能的关联。
设计: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回顾性队列研究。
环境:医科大学医院和心脏ICUs。
患者:111名连续的采用低温治疗的院外心脏骤停昏迷者。
干预:心脏骤停后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
测试和主要结果:回顾了所有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记录。第一日内每4小时获得1次低温数据。院外心脏骤停后8 h,患者处于目标温度范围(32~34℃)内,并根据他们当时的实际心率低于或等60 下/min或高于60 下/min分成心动过缓组和非心动过缓组。主要终点是出院时脑性能类型分数。非心动过缓组患者较多在复苏期间接受肾上腺素,在早期住院期是接受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同时他们在入院时具有较低的碱剩余。心动过缓组有利的生存率结局显著高于非心动过缓组(60% vs 37%,p=0.03)。为了进一步量化心率,患者被分成4组:低于或等于49 下/min,50-63 下/min,64-77 下/min,高于或等于78 下/min,出院时结局较好的患者百分比分别是18/27(67%),14/25(56%),12/28(43%)和7/27(26%)(p=0.002)。最低四分之一的患者结局显著优于较高组(p=0.027),然而最高四分之一的患者结局明显差于较低的3组(p=0.013)。
结论:低温治疗期间心动过缓与出院时较好的神经结局相关。我们的数据表明如果平均动脉压、乳酸清除率和多尿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这期间内心动过缓不应该被积极治疗。实验和临床的研究均是必要的。
(选题审校:周俊文 编辑:王淳)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