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体验日”带您了解护士的辛苦
2014-05-12
470

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劳伦斯·南丁格尔,自1912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定为国际护士节。今年护士节前夕,同济医院首次进行“护士体验日”,几名市民“穿越”当护士:第一次穿上护士服、戴上护士帽,奔波在儿科输液室、急诊抢救室。短短3个小时的体验,她们有何感受呢?

儿科门诊体验者叶芳芳(大学毕业生):一上午没喝水没休息

上午8点,还没踏进儿科门诊的大门就听到了孩子们的哭泣声和吵闹声。刚刚大学毕业的叶芳芳在儿科门诊跟随儿科护士金素琴。“我不输液”、“我要回家”……一站到打针台旁,叶芳芳心就紧了。第一个打针的孩子才8个月,一看到针头,孩子大哭起来,妈妈焦急地抱着孩子,一旁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拎着奶瓶、尿布,随时准备帮忙。一家人5双眼睛紧盯着金护士的手。“给小婴儿打针最难,他的手乱晃,毛细血管又细,一般会选择头部打针,头部血管无法回血,所以完全凭感觉,最考验技术。”只见,金素琴眼明手快,轻轻一扎,一次成功。

金素琴和其他护士每天给200多个孩子打针,最高峰时4个人创下了给450个小病人输液的纪录。而对于儿科护士来说,最大的考验是要一针到位,但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记得有一次给一名2岁多的患儿注射,我也比较着急,好不容易找到根很细的血管,第一针还是鼓包了,家长当时就拿起旁边的药水瓶扔了过来。”

做了20年的儿科护士,金素琴因为长期接触刺激性药水,两只手红红肿肿的,发作时整夜未眠,但她几乎从未想过离开。

不过,在嘈杂的儿科门诊待了3个小时后,叶芳芳直呼头大,一上午没喝一口水,没停下来坐一会儿,“每次看金护士打针,心就纠一下。”输液的孩子多,等待输液的孩子更多。整个上午,叶芳芳跟随金素琴的脚步穿梭在儿科门诊室的各个角落,丝毫没有休息时间。

急救室体验者马倩(校长):随时与死神搏斗 拯救患者

一具盖着白床单的遗体推出后,一阵悲痛欲绝的哭声传来。早上8点刚过,才换上白大褂的“护士”马倩刚走进急救室,就看到一位老人因病抢救无效去世。这让她一下感受到急救室与其他科室的不同:与随时在这里徘徊的死神搏斗,尽最大力量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一个小时后,又送来一名脸上满是鲜血的年轻女孩。女孩刚推进来,3名护士立即围了过去,上心电监护、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安慰她别紧张……10分钟后,女孩经过了脑科、骨科医生初步检查,护士们也已帮她办好住院手续,接着又赶紧将她推去做进一步检查,“忙碌,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突击兵’。”

马倩是同济医院附近一所学校的校长,她坦言自己并不能真正帮上护士的忙,但是一直很仔细地把体验感受一一记下,回去后再与学生和老师一起分享。“我的感受是,护士比老师还辛苦,特别是体力上的劳累强度更大。”马倩说,她还发现急救室的护士们虽然随时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但她们特别会自我调节,忙碌间隙不时还开开玩笑。

急诊输液室体验者章顺美(社区干部):护士要做的杂事可不少

早上9点不到,同济医院急诊输液室里,126个位子已满满当当。“今天还不是最忙的。”市民体验者章顺美介绍,她穿着白大褂在输液室转来转去,如果不是挂着一块“市民志愿者”的蓝色胸牌,很多人还会把她当成一名护士。

几番“巡查”后,章顺美发现,急诊室的护士要做的杂事可不少:扶老年患者上厕所,有人不会用自动饮水机就帮他们倒水,还要解答诸如“为什么输液后口苦”、“肾上长了个2厘米大小结石,要不要去开刀之类”的专业问题。

“啊!”一名患者突然大叫,原本平静的气氛一下紧张起来,几名护士赶紧往患者身边跑,一问才发现,原来是吊针快打完了,这位患者很紧张,只好大叫起来。类似的“尖叫”当天上午共发生两次,虽然都是虚惊一场,但护士们瞬间的快速反应却让她印象很深,“时刻得准备应付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不容易”、“很辛苦”,这是“当”了一上午护士后,章顺美说得最多的感想。她还注意到,在近四个小时的体验时间内,护士台上的输液提示器一直在响个不停,不少护士忙了一上午也没时间坐下来休息。章顺美说,自己是一位普通的社区干部,会和居民聊聊医院见闻,“现在不少人觉得,我来医院是花了钱的,就应该享受服务。有些人还把就医时的各种不满发泄在护士身上。其实大家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彼此体谅。”

内科病房体验者陈阿姨(退休):极其繁忙 脏活累活什么都干

陈阿姨在呼吸内科病房做“护士”,原以为和急诊相比,在病房里做护士会比较轻松。没想到,一上午下来,陈阿姨有点小喘气,“从7点多到现在,一直跟着护士小步跑。7个护士护理52个病人,太忙了。遇到危重病人要抢救,护士们赶紧进入紧急状态,协助医生准备器材,气管插管。”最让陈阿姨感动的是病房里这些“90后”的护士,“她们和我女儿一般大,在家什么都不干,在这里什么都干”。

在呼吸内科的重症病房,住着两个气管插管的病人,护士每隔1小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2个小时翻身、1个小时吸痰。看着柔弱的护士吃力地为病人翻身,陈阿姨也赶忙过去帮忙。“护士的工作不但累,而且脏。看着年轻的她们不断为重症病人吸痰,很感动。”就在前不久,病房里住了个肺癌晚期病人,双脚全部是小泡泡,每天流水,负责这个床位的“90后”护士每天花几个小时为这位病人挑泡泡。

短短3个小时的体验,几名志愿者直呼吃不消,“没想到护士那么辛苦”。在护士节到来之际,我们衷心地对广大护士说一声:“您辛苦了!”希望病人及家属能更多地理解护士!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