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在医院工作 死后也献身医学
2017-12-29
382

12月28日上午10时,河南省人民医院太平间告别室里,上百人身戴白花,神情肃穆地排成数排,送别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名叫王柏枝,今年83岁,是医院的一位医务工作者,在这里工作了30年。生前她做好安排,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献身医学,此举令人感动。

王柏枝曾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研究所会计。10年前,当时73岁的她被查出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压迫听视神经,导致她三叉神经痛。”王柏枝的长子张玮说,疼得实在受不了,母亲基本上靠麻醉药为生。

王柏枝把捐献遗体的想法告诉了老伴张先生,令她意外的是,老伴不仅同意,而且立即跟随。2012年,趁着王柏枝身体稍好时,两人一起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

他们的三个孩子对此并不知情。

2017年5月,老人病情再次加重,几度昏迷。而在有限的清醒时刻,她又想到了捐献遗体。几经思考后,张先生将二人的这个意愿写进了遗嘱中,并公布给了孩子们。

“看到遗嘱,我当然很震惊。”张玮说。于是88岁的张老先生和儿子进行了一次深谈。

“人活着时,和睦相处,人死了,一切都回归自然了,你看人家伟人死后,后事都很简单……”从葬礼的改革到医学贡献,张先生跟儿子谈了一个小时。

张玮想通了,同时也做通了弟弟妹妹的工作。

12月26日15时,王柏枝老人辞世。当天下午,张玮给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接受中心打了电话,同时,他自己也填写了一份遗体捐献登记表。

这些年,尽管公众对遗体捐赠的观念在发生转变,但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等传统观念和丧葬习俗的影响下,遗体捐献还未深入人心,捐献者不多,而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却有太多太多。

我国遗体捐献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只在一些地方出台过一些地方性法规或管理条例。要想实现捐赠,需要当事人或家属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办理,比较麻烦。

“捐献者中,知识分子占大多数。”河南省红十字会志愿捐献遗体接受中心负责人王老师说。他介绍,这些遗体将作为河南省医学生的培养和临床医师的培训来使用,对于这些爱心人捐献的遗体,医学生们都很感激,也很尊敬,每次上课前,都要先鞠躬。

希望善良者的爱心得到全社会的呵护和尊重。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