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听风者”:病人康复是最大心愿
2014-02-13
390

看过电影《听风者》的朋友一定对男主角无比敏锐的听力印象深刻。由梁朝伟饰演的男主角何兵听声辨物,借助发报机和电台截获敌方情报,屡立奇功。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群“奇人”,他们能辨清不同仪器多达几十种的警报声,来判断其所传达的信息。他们就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工作者。

走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重症医学科监护室,每张病床边都放置着各种仪器,时不时发出警报声。科主任胡颖红说:“别看现在很安静,但每位医护人员的心都是提着的,眼都是盯着的,耳都是竖着的。” 对于“听风者”这个称呼,胡颖红笑着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基本素质。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生命是按秒计算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佳的协调。但绝非单纯依赖仪器,机器监护和人工观察是相辅相成的。”

在重症监护室,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透机、颅内压监测仪、喂食泵和微量注射泵等多种常规仪器,按照型号和报警级别的不同,能发出30多种声音。医生李敬波说:“很多时候,医护人员在忙碌的同时,也必须竖起耳朵听各种警报声,根据声音来判断其传递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工作23年的护士长王海燕回忆说:“刚工作时,周围都是这些声音,有时候这边在抢救病人来不及跑过去,就得根据声音辨别急缓。以至于成了惯性,下班后会幻听,或者当捕捉到类似的声音,会情不自禁地紧张起来。”

监护室里几乎无空床,每位医护人员都在忙碌着。胡颖红介绍,由于浙医二院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等领域技术突出、省内顶尖,而脑科监护室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监护室之一,因此脑科监护室四十多张床位常年满员,节假日危重病人更多,从腊月二十九傍晚到大年初七,就新收了28位病人。

李敬波说,他们几乎全年无假日,就连周末也必须到医院查看病人。好不容易轮到休息,也不敢往外跑,因为一旦有紧急情况,必须第一时间赶回医院。

今年是脑重症医学科成立的第10个年头,胡颖红终于在同事的“强烈要求”下回家过年。本来应当初五上班的主任,大年初一下午就从老家赶回了医院。一些来自青海、山东、安徽等地的医护人员也因为要值班,无法回家团聚。

由于高强度的工作,不少医护人员落下了职业病: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失眠、胃病等。这一切,病人和家属都看在眼里,家属们纷纷表示“重症监护室里的医护人员‘真不容易’”。

面对褒奖,胡颖红说:“病人能好起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也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了解了上述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听风者”,您有何感想呢?感谢医护工作者辛勤的付出,你们不愧是白衣天使!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