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多地已明确出台措施,要求限制门诊输液,直至取消。本月18日,黑龙江省也明确表示:自10月8日起,除儿童医院和三级医院儿科之外,黑龙江省取消三级医院门诊静脉输液。我国成为“输液大国”,不仅是单纯的医疗问题,其背后折射出的多方面因素的缺失和不完善才是根本。要想改善当前过度输液的现状,仅靠取消门诊输液还不够。
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发生不良反应(ADR)占不良反应总数的57.8%。静脉输液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热原反应、局部刺激、溶血反应、水电解质紊乱、容量负荷等。输液不良反应可发生在刚开始输液时,也可发生在输液过程中的任何时间,有些迟发反应可在输液结束后一段时间发生。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微粒在特定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
多位医生表示,“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是世卫组织很早就提出的用药原则。理论上,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无法进食的患者才需要输液来给予药物或营养。但在临床上,不少患者主动“求输液”,认为只有输液才能更快压制病菌,快速康复,不影响学习、工作。不安排输液的医生甚至可能被患者判为“不负责”。
去年,称为“史上最严限抗令”升级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颁布。对比此前的限抗文件,该原则就有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内容作了大幅度增补,其中主要强调了医疗机构需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确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作为管理核心策略的地位,包括分级标准、处方集和处方权限等。
一位一线医生认为,要真正解决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既需要转变医患双方的用药观念,也需要有更严格、科学的指引。“抗菌药物分为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停止了门诊输液,也还有其他途径获得抗菌药物。因此,掐断能够随意获取抗菌药物药物的渠道才更加迫切,这需要监管机构、医院医生、药店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
我国成为“输液大国”,不仅是单纯的医疗问题,其背后折射出我国医疗机制与体制、社会诚信、国民健康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的缺失和不完善。要想改善当前过度输液的现状,仅靠取消门诊输液还不够,还需推动“以药养医”向“以技养医”的转变、建立合理医疗的监管导向、加强公众健康教育等。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