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目前公立医院有800多万人,高校有233万余人,该项政策合计涉及1000多万人。已不可避免的打破“铁饭碗”,对医生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是有利有弊?尽管意见不一,但不少医生对此项人事制度改革持较乐观态度。
广东: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已实行多年
“在我们医院,除非是博士才有编制,其他人员早已几乎全员合同制了。”杨志所供职的广东省人民医院是广东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在他的记忆里,似乎从2004年左右,医院的用工形式就已灵活多样,如今院内职工多数手握合同。
据广东省人民医院官网公布的2015年用工形式与相应待遇须知,博士研究生(含8年制毕业生)招聘的,以事业编制招聘,观察期3个月,观察期每月3500元。观察期满,工资按学历、聘任职务套改并发放奖金,奖金按100%发放;硕士研究生(含7年制毕业生)、药、技、护理本科及大专毕业生均以合同制用工形式招聘,首次签订合同期三年,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内每月2700~3000元不等。
公立医院聘用制推行的政策支持,最早要追溯到2002年。当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出台,当时一些公立医院编制有限而又面临扩张,人才需求量大,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医学系统、华侨医院、南方医院等几家省部属、高校附属大型三甲医院率先开始在招聘医务技术人员中试水聘任合同制。在这些公立医院医务人员里,国家合同制、合同编制、流动编制多种形式并存。
与广东省部属、高校附属医院一样,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市属医院院内职工介绍:“医生目前大部分仍然有编制,但护士等则大部分已无编制。”
2004年广州开始试水的合同制,给一些不断扩张规模的公立医院提供了用人的便利。
“我们医院,公开招聘的,博士以上学历,有编制,而其他人员,则签订合同,有的又不用。合同签订流于形式,院内职工分合同工、院内正式工、事业编制等身份。”某医院人事部工作人员透露,目前公立医院职工身份的确复杂多样。最重要的差别是,合同工要交社保,以后由社会养老,但在编人员不交社保,使用公费医疗退休后由单位养老。
廖新波:取消编制意义非凡
“取消编制意义非凡!首先能够使医生同工同酬,其次,也符合目前医院的发展。”省卫生和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明确表示,我们提倡医生走向“社会人”,编制会成为一个枷锁。现实中编制也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作为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产生的编制,隐藏着大量的权力寻租空间,造成医生同工不同酬。
廖新波指出,编制过去就是为了拨钱,现在并没有根据编制来拨款,那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公立医院的发展,需要靠医院自身来提高实力,越大的医院,政府越有可能向他们拨款。更直接地说,现在都是以项目拨款为主要方式,越有实力、越大规模的医院,拥有更大可能性拿到政府的项目拨款;反之,越是小的医院,能力越差的医院,政府拨款甚至为零。但事实上,每个医院能够拿到政府财政拨款的不到10%,如此低的拨款与编制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编制本来是根据财政的财力来发展医院的规模,而现在医院的规模并没有在编制下有计划地发展,而是盲目地发展。从而造成在专科发展上完全处于一种市场状态,这与编制的财政拨款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他认为,现在医生的编制名存实亡,取消是大势所趋。
廖新波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讲,编制的取消会使得公立医院根据市场的需要去发展,按照市场规律去配置资源。至于市场能否配置得当,就要假以时日,拭目以待。政府如何有效利用资金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去规划本地的发展,这与政府的投入与编制的多少没有任何关系。
对于“医生会‘趋利’,从而导致公立医院优质医生的缺失”的观点,廖新波说,这种观点是在大众计划经济思维下产生的。现在的医生并不怎么“值钱”,只是在医生这个平台上,多了很多“寻租”的机会,而不是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表现。现在医生的价值也根据医院等级的不同而不同,这本身就是对医生、对医学的一种歧视。如果是正当的思维,比如一个主任医生无论在哪个医院,都应该是一致的,而不会因为编制而产生不同。去编外,将能更好地体现医务价值。
朱恒鹏:去编制 让医生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编制只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事管理的一种手段,去编制化,主要是转变用人方式,让传统事业单位慵懒散现象得到改善,促进生产力有序流动,提高生产效率。去除编制,把跟编制绑定的待遇用市场化方式来保障,同样可以稳定和吸引人才。
朱恒鹏表示,医生这种高度依赖专业学识和经验积累,高度依赖声誉机制建立信任的职业,最有效的治理机制就是个人自由执业基础上的团体自治。他认为,中国的医生群体、教师群体、科研人员群体长期缺乏自治和自律权利的结果就是丧失了这种能力,尤为严重的是丧失了这种意识,把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交给了政府,同时将自己的责任也交给了政府,丧失了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意识。而包括高校、医院在内的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实际上是为最终废除“铁饭碗”必须进行的改革,这样才能实现专业人才的自由流动,便于社会化的流动和管理。其实,废除编制制度,实现医生自由执业,医生失去的仅仅是锁链,得到的是自由和合法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有医生认为,编制取消后,民营医院和小医院可能会借机向大医院挖人。他们会开出种种优厚的条件希望名医加盟。编制一旦取消,医院的市场地位会更加明确,用人机制会越来越灵活,于是各路精英会轻易被医院接纳,由此便形成了所谓的“虹吸效应”。大医院不但不会失去医生,反而会使更多优秀的医生向大医院加速流动。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