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发展步入“低潮” 改革才能释放力量
2015-12-31
27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医疗行业也是如此。但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指出,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产能过剩大量存在。此外,互联网等技术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正在丧失继续扩张的空间,唯有创新和改革才能打开新的局面。

12月28日,在2015“医疗创新与产业重构”高端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对新形势下公立医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朱恒鹏指出,过去的35年间,中国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产能过剩大量存在。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正在丧失继续扩张的空间,并将迎来新的改革和创新窗口。

朱恒鹏说,过去十年,居民收入高速增长,再加上医保覆盖率提升,已经带来医疗消费转型。2003年全国的住院率不过4%,2014年就达到了16%。这个数字推动的是公立医院的飞速扩张。它们的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有一些医院甚至达到70%。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未来收入增速下滑,财政增速放缓,医保也失去了扩张基础,甚至有所下降。而如果医疗需求不断上升,医保基金吃紧,医保就会面临着系统性风险。青岛市医疗保障协会秘书长刘军帅也指出,医保整体的支出速度明显高于GDP增长,筹资拐点已经到来。并且,养老制度并轨,公立医院的人力成本大大增加。

朱恒鹏由此判断,公立医院继续进行规模扩张正在失去空间。惯性作用下,公立医院在未来两三年虽仍可能处于扩张期,此后“好日子”将走到尽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目前各行业都受到互联网等技术的冲击。拥抱互联网,提升竞争力是各行业发展的趋势。目前,中国已经诞生了互联网医院,这对于传统的医院是一个冲击。而民营医院也会好利用这个大好时机。

但朱恒鹏表示:“这不等于民营医院到了黄金期。现在民营医院是早上四点半去登山,却不一定全都能登上山顶看到日出。”

近两年来,尽管打着健康医疗概念的互联网企业受到资本的青睐,一些传统的商业保险公司也纷纷进军互联网医疗产业,但观察其发育状态,创新力量尚不充足。朱恒鹏认为,当下大部分的医疗创新企业最终都会死去,核心问题不是点子和产品不好,而是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还没有走向市场化。

朱恒鹏担忧,许多新型医疗服务模式逐渐走向为公立三甲医院服务、为高端客户服务,这与颠覆式创新背道而驰。在他看来,一些商业保险公司的蛋糕已经足够大,形成了既得利益,针对健康产业进行模式调整会比较难。“如果险企走向为三甲医院倒流高净值客户的道路,就是在强化三甲医院的垄断地位,永远是附庸,不可能发展起来。”朱恒鹏说。

朱恒鹏说,尽管如此,但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升,对高品质医疗的需求仍将进一步释放,可能倒逼出新的创新和改革的机会。朱恒鹏断言:“颠覆式创新和改革的时机来了。”“但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先走市场化的道路,医生要先自由执业,使得人力资源在市场上得到配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充分竞争的多元市场。”

中国需要给医疗发展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各项体制、制度也需要完善,市场化要发展,监管也不能松。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