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内医生多点执业医保报销遇阻 怎么破?
2015-10-30
495

医疗资源不均衡是造成看病难的原因之一:大医院门庭若市,每天超负荷运转;小医院门可罗雀,缺少优良设施和人才。为解决这一问题,“医联体”应运而生。两年来,医联体内部医师多点执业的审批已经简化很多,但医保报销难的问题又迎面而来。由于对多点执业的认识差异,医生在不少区县社区医院出诊时,开的药方无法报销。这个难题该如何破解?

自2013年北京市实施区域医联体试点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各区县根据辖区居民分布和医疗结构布局,已建立了包括38家核心医院、382家合作医疗机构在内的38个区域医联体,实现了14区2县的全覆盖,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经区县卫计委批准正式成为医联体后,医联体内由机构派出的医师,可到合作医院或核心医院出诊、进修,但过于繁琐的审批手续一直饱受诟病。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3月,市卫计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工作的通知》,明确个人申请在医联体内机构办理多点执业的,应优先批准。通知实施半年来,医联体内已基本实现了医生多点执业免办理执照。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对多点执业政策的认识差异,在部分区县,医生下社区出诊时,所开药方无法享受医保报销。这也是令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马云涛头疼的事。“人社部门认为医生的执业地点在三甲医院,不在社区医院,故医生开的药就不能报销,社区里的患者为了医保还是会往大医院跑。我们有时候为了报销,让下社区的医生把药开到本院医生的名下,但是病例越积越多,后来完全分不清患者到底是找谁看诊了。” 马云涛说。

“各区县对于药费能否报销意见不统一,比如朝阳区可以报销,海淀区就不行,”市卫计委行政部门有关人士指出,“虽然医联体是由政府牵头的,但有些地区的人社部门在政策落实方面尚显迟缓,我们现在还在努力沟通中”。

医保问题是很多患者考虑的问题。朝阳医院属于A类医院,在医保定点医院选择方面不受限制,但是其医联体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要受医保选择的限制,患者如果要下转,往往要另行修改社保卡信息。目前从朝阳医院向医联体内其他医院转诊的患者,医生在转诊单中注明“连续治疗”,即便没有选定转诊的医院,患者在相应的住院周期产生的费用依然可以在报销范围。

医联体要破解无序就医,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可以通过改变医保支付方式来起到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提高患者去基层就医的报销比例,而患者直接去大医院,没有经过基层转诊,报销的比例则低一些。

对此,或许可以借鉴合肥市的做法:为了让医联体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带给患者更多实惠,合肥市卫生局正在逐步推出具体政策和方案,如通过预约挂号机制,把三甲医院的部分号源优先分配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的患者,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未经基层首诊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非急诊患者,降低报销比例等,逐渐引导非急诊患者走“从低到高”的就诊道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首诊在社区的问题,还有赖于医保体制的变革,比如提高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报销比例,有效引导患者去基层。另外,医院药物采购的差别也是一个方面,药品的种类应该趋于一致。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