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斌教授:周期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
2025-08-16
7

周期性瘫痪(periodic paralysis,PP)是以反复发作短暂的骨骼肌无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按发病时血清钾浓度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低血钾型、高血钾型和正常血钾型,其中以低血钾型最为多见。家族性周期性瘫痪可分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Ⅰ型和Ⅱ型,其中Ⅰ型约占90%,是由1号染色体上编码L型电压门控性钙通道a1亚单位Cav1.1的CACNA1S基因突变引起。


一、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诊断】


1.发病男多于女,以青年多见。


2.常在发作前数日内肌肉酸胀,睡眠后凌晨醒时双下肢乏力,不能起床,逐渐累及上肢,近端重于远端,个别表现单瘫。重症患者咀嚼、吞咽或呼吸困难,心律不齐。检查肌张力低、肌腹有压痛。每次发病持续数小时至1~2d,少有超过一周者。发作间歇期肌力和血清钾水平均正常。


3.发作时血钾低(<3.5mmol/L),血钾降低与瘫痪程度并不完全平行。心电图可见T波低平,U波明显。


4.发作次数不一,数月、数年发病数次。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可以逐年减少,甚至不再发病,而伴甲亢者发病较频,病情也较重。


5.诱因多为暴食,饮酒,体力劳动,天热多汗。


6.我国本病患者仅有少数有家族史,大多病因不明。


7.鉴别诊断


(1)和已知病因的继发性低血钾瘫痪鉴别:甲状腺毒症,发病较晚,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血清甲状腺素增高;醛固酮增多症,多尿,高血压,血浆及尿醛固酮增高;肾小管酸中毒,烦渴多尿,有高血氯性酸中毒;失钾性麻痹,见于呕吐、腹泻及手术后禁食;棉酚油中毒,由吃未经蒸炒加工的棉籽油,引起低钾性软病;钡中毒,由四川地区食盐中钡含量高所致。


(2)与其他疾病鉴别:如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癔症等。有原发病的特殊病史,通过神经系统和精神检查可资鉴别。


【治疗】


1.及时补足钾剂,初顿服氯化钾2~5g,后1~3g,每日3~4次;病情重可给予10%氯化钾10~15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脉缓慢滴注。对伴有心律失常或呼吸困难者,应在心脏监护下补钾,吸氧。


2.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或双氯非那胺)能有效预防家族性周期性瘫痪。


3.平日注意避免过劳,勿暴食。劳累多汗时可及早补充氯化钾和盐水。


二、高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变是由17号染色体上编码骨骼肌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基SCN4A基因突变引起。


【诊断】


1.多在10岁前发病。

2.寒冷、剧烈活动或口服氯化钾3~8g可诱发。

3.发作时血清钾浓度高(>6mmol/L)。

4.肢体麻痹较少,可伴肌强直,多见于眼、面及手部肌肉。

5.多在白天发病,每次发病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h。


【治疗】


10%葡萄糖酸钙10~20ml静脉注射,或硫酸沙丁胺醇喷雾吸入,或口服氢氯噻嗪有效。


三、正常血钾型周期性瘫痪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诊断】


1.自幼起病。

2.每次肢体麻痹持续时间较长,多在10d以上。

3.发病时血钾正常。

4.部分患儿嗜盐,若限制食盐摄入或给予钾盐可诱发本病。


【治疗】


发作时口服或静脉滴注氯化钠10~15g/d。乙酰唑胺250mg/d,可预防发作。


作者介绍
夏斌 副主任医师

男,副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头痛、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多发性肌炎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