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红兵、李晓艳:一文了解颈部淋巴结炎
2025-05-03
3584

颈部淋巴结炎(cervical lymphadenitis)是由淋巴结所属引流区域的急、慢性炎症累及淋巴结所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如头、面、口腔、颈部和肩部感染,所引起的颌下及颈部的淋巴结炎。根据起病缓急、病程长短,淋巴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淋巴结炎。


颈部急性淋巴结炎常见于儿童,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龋齿、咽炎、口腔炎、外耳道炎等炎症引起,通过淋巴引流途径引起颈部淋巴结感染。慢性淋巴结炎常因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不彻底,原发病灶未解除或机体抵抗力差演变而来。


一、相关因素及病因学


颈部淋巴结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致病菌从损伤破裂的皮肤或其他感染病灶侵入相应的区域淋巴结引起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充血、肿胀,白细胞浸润,炎性渗出。病变的淋巴结增大后,中心坏死化脓。感染继续发展,可向周围扩散形成淋巴结周围炎,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可形成双腔或多腔脓肿。感染来源有牙源性及口腔感染,头、面、颈部皮肤的损伤、疖和痈和上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等。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初期局部淋巴结肿大变硬,自觉疼痛或压痛;淋巴结尚可移动,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全身反应甚微或有低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下。化脓后局部疼痛加重,包膜溶解破裂后可侵及周围软组织而出现炎性浸润块;浅表皮肤充血、红肿、质硬,此时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移动。脓肿形成时,局部皮肤有明显压痛点及凹陷性水肿,浅在的脓肿可查出明显波动感。此时全身反应加重、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儿童可烦躁不安;白细胞总数急剧上升,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毒血症、败血症,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2.慢性淋巴结炎


多发生在患者抵抗力强而细菌毒力较弱的情况下。临床常见于慢性牙源性及咽部感染,或急性淋巴结炎控制不佳而转变成慢性。病变常表现为慢性增殖性过程。临床特征是淋巴结内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微痛的硬结,淋巴结活动、有压痛,但全身无明显症状;如此可持续较长时间,但机体抵抗力下降,可反复急性发作。即使原发感染病灶清除,增生长大的淋巴结也不可能完全消退。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取决于病菌的毒性和感染程度,常与原发的感染有密切关系;白细胞分类计数一般情况下,可见中性粒细胞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2)C反应蛋白:细菌性感染时C反应蛋白值可以增高。


(3)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2.其他辅助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可作为鉴别淋巴结核的参考。颈部B超检查有助于了解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行淋巴结病理活检检查。


四、治疗


1.急性淋巴结炎的治疗


(1)原发感染病灶的治疗: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是治疗急性淋巴结炎的重要措施,可局部热敷,并全身应用抗生素。清除原发感染病灶后,局部淋巴结病变常可逐渐消退。


(2)早期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及二代头孢菌素,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然后根据临床疗效和药敏报告调整药物。


(3)局部处理:急性淋巴结炎未成脓时,可局部热敷或以莫匹罗星、鱼石脂等药物外敷。脓肿形成后,先试行穿刺吸脓,以鉴别血管瘤和血肿,及时行切开引流。


(4)全身症状严重、高热不退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2.慢性淋巴结炎的治疗


慢性淋巴结炎一般不需治疗,但有反复急性发作者应寻找病灶,予以清除,淋巴结肿大明显时需鉴别诊断,也可采用手术摘除并行病理检查。


五、随访和预后


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和略有压痛者,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后,淋巴结炎常能自愈。若原发感染病灶治疗不彻底,急性淋巴结炎可迁延为慢性淋巴结炎。


作者介绍
姚红兵

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学会儿科分会儿童耳鼻喉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30余年。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主持、参与制定10余项指南、专家共识。


作者介绍
李晓艳
主任医师、上海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临床首席专家。擅长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如各类鼻炎、鼻窦炎;儿童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各型中耳炎等。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4)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