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成都本部,将进行新一轮的扩建,新规划床位4900张,进入“一院五区”格局时代,再次引发关注。
事实上,走规模扩张之路,华西医院是我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7年床位已达到4300张,曾被人诟病为“全球单点规模最大的单体医院”。只是,之后的十多年,一度停下了扩张的脚步,专注于修炼“内功”。
华西医院将进入“一院五区” 格局时代
近日,卫健委公布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总体发展建设规划的批复,其中提及,华西医院将进入主院区、温江院区、锦江院区、科研院区、东部院区这五大院区,规划总床位数4900张。
批复称,医院新建项目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具体分布如下:
东部院区,拟建国家医学中心,建筑面积25.1万平方米;
锦江院区,拟建锦江院区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0.9万平方米;
主院区,拟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老年疾病诊治中心),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
教学科研综合楼,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温江院区,拟建眼耳鼻喉与健康促进中心,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
华西医院此前的官网上写明,医院编制床位4300张。这意味着,加上新规划的4900张床位,总床位达到9200张,离上万也不远了。
华西医院官网关于“联系华西”页面则显示,目前除了院本部和温江院区,还有华西天府医院和华西医院上锦医院。
华西天府医院由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与华西医院合作,按照“政府主导、品牌引领、资源共享、共建共赢”原则、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的综合性医院。已于2021年10月开业,总建筑面积约26.1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200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锦院区,暨成都上锦南府医院,建筑面积十万余平方米,按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进行设计建设,规划床位1200张,硬件条件和设备设施比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据了解,2019年10月、2021年7月,发改委司、卫健委等部门分两批次联合印发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名单,共61家医院入选,而首批输出名单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在其中。
在政策鼓励下,华西医院还走出成都,向全国输出优质医疗资源。
2019年8月,四川大学与厦门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2022年9月5日,该医院正式开始试运营。据悉,预计规划800张床位。
2021年9月30日,南海网报道,位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内的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项目,多区段同时开盘浇筑混凝土,设置有200床规模的立体式花园医院。计划2021年10月底全面封顶,今年9月完工。
2021年1月8日,三亚市人民医院与华西医院签署了《合作办医协议》,将三亚市人民医院交由华西医院领办,医院以“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作为第二名称使用。
除了医疗实力外,华西医院的科研实力也毋庸置疑。公开资料显示,华西医院的科研实力在多类相关排行榜上多年居全国前列。自2014年到2020年,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行中,华西医院每年均排在第一位。
扩张规模 华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基本医疗保障大幅完善,老百姓就医需求呈井喷式爆发,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人满为患。
华西医院当时的院长石应康,抓住了这一机会,成为国内第一家走大规模扩张之路的医院。
1998年,华西重金聘请了有美国医院设计经验的资深设计团队,制定了主院区的改扩建规划。十年后的2007年,规划落地完成,床位达到4300张。此时,华西医院也被人诟病为“全球单点规模最大的单体医院” 。
提前布局规模扩张的华西医院,无疑收割了公立医院发展的红利。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率先 “虹吸”基层病人的帽子被扣到了头上。华西医院的扩张,也在2007年戛然而止。
不过,华西医院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也没忘修炼内功。在医院发展的上升期,华西医院完成了绩效改革和药品耗材采购改革。2000年就开展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在2008年将区域的一二级医院链接起来,成为2019年全国力推的“医共体”。而这些改革,都成了今天医改的参考样本。
2000年,石应康觉得华西医院发展至此,只靠临床治疗病人,赚点钱,不是长久之道,需要继续加大投入科研,需要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0年开始规划建设科研大楼,招聘专职做科研的博士生,不治病人,就在实验室搞科研,待遇向临床医护看齐。
华西医院很早就开始鼓励医生收治疑难杂症病人,对学科发展有好处的病人。在医生绩效分配上,做80台胆囊手术和做一台肝移植的手术差不多。2019年,华西医院三四级疑难杂症已经达到89%。
华西医院在中国医院管理史上,还有一个创新,就是成立医院运营管理团队。南方某省的一位公立医院院长回忆起十年前第一次参观华西医院,听到科室经营的概念时,感到“非常惊奇”。在此后数年管理公立医院的过程中,他感慨:“华西医院的运营管理科,是华西医院行政管理中的秘密武器。”
医院运营团队的建立,是医院由粗放式发展,过渡到精细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2008年,汶川地震将华西医院的声名推至顶峰。救灾期间,几十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汇集于华西,亲自看到了华西医院在医疗过程中的有序和专业。
此前改革十余年的积累,一下子释放,从此,华西医院真正具有了超一流医院的品牌效应。
2009年,新医改启动,公立医院规模扩张遭到了官方的严重批判。一些想要继续扩张的医院,除非像郑大一附院那样得到上级的支持,都或多或少地放慢了步子。
从2007年到2018年,华西医院的规模扩张之路,已停步11年。即便依旧一床难求,每天6000~10000张的候床入院证,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可以被筛选入院,其余的人要等待半个月乃至更久,华西也没有继续扩张。
但自2010年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以来,华西医院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二;科研得分连续多年名列全国第一。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上,更是多年雄踞榜首。
公立医院“单体多院区”时代要来了?
新医改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曾三令五申要求控制城市公立医院规模,但无论是自建自营,还是托管,抑或是与属地医院合作共建,大医院扩张的趋势,很难短时间扭转。
2019年底新冠疫情的突然到访,政策风向有所转变。去年发布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
后疫情时代,据八点健闻此前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有近20个地区,102家三甲公立医院开启了分院建设潮,新增床位数12.8万,投资金额高达1800亿。
其中,南京砸下60亿元,建设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院区;西安斥资57.5亿元,建设西安市红会医院高铁新城院区;郑大一附院收编河南省省立医院,在郑州市享占“一院四区”;华山北院并入华山医院,华山医院在上海将拥有5个院区……
按文初所写,华西医院事隔多年后,也加入了一院多区建设大潮。
允许大医院开展多院区模式,从医院自身发展来看,有助于医院的空间拓展,品牌扩展、规模效应增加,同时也能满足大院长们的“扩张”冲动,实现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从解决群众就医难来看,一院多区的根本要求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相对于单院区超大规模来讲,对于解决老百姓就医难题更加有利有效。
此外,从新冠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来看,一院多区也有助于实现平时和战时的快速转换。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院多区的实现并非轻而易举,其涉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一系列环节,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进行扩张,只能通过贷款实现,一不留神就会让医院陷入困境,盲目加速并不可取。
以河南省睢县某中医院为例,去年 3 月,该医院裁员 600 人,百名医护公开讨薪。究其原因就是,医院早已负债累累,而负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新院区的建设。
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之下,2022年6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的通知》(国卫医发〔2022〕7号,简称《通知》),从规范设置分院区、规范分院区执业管理、完善分院区统筹管理机制等方面,为公立医院分院区管理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
总之,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是公立医院发展分院区的核心目标之一。规范发展分院区,并不意味着公立医院的规模将持续扩大,而是遴选“实力强”的公立医院适度发展分院区,同时避免一些尚未达到要求的公立医院盲目发展分院区。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全国顶级三甲医院“一院五区”规划出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