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你对抑郁症的误解也太深了吧!
2022-10-15
975

“抑郁症”一词出镜率很高,被人误解率也很高。患上抑郁,你最无奈的是什么?记得某乎上的一个高赞回答:“没人觉得我生病了,都认为我是想太多;我抑郁了,没人能理解我的痛楚。”这样的忽视和误解,只会让抑郁者在泥塘里越陷越深。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借此契机,不妨让我们一起走近抑郁症,了解一下抑郁症的真面目。
 
抑郁症是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据2019年世卫组织(WHO)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已高达3.5亿人,近10年来患者数量增速约18%。抑郁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第二大致残性疾病。
 
另据数十项国内研究估计,每千名中国人,16人患重性抑郁。1年中,每千名中国人有23人患此病。2019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数据提示,大陆地区终生患抑郁的概率为6.8%。
 
抑郁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30岁,几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罹患抑郁的可能,女性多于男性(1.5:1~2:1)。
 
抑郁症离我们很近,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朋友、家人,抑或是你自己。
 
但与此同时,抑郁症就诊率和识别率又很低。深层原因之一在于,抑郁症症状隐匿,难以察觉,无法仅凭外在表现就判断它的降临。另一方面,大众的误解,将抑郁症患者钉在了耻辱柱上。
 
抑郁症是矫情?是癌症一样的飞来横祸
 
一提抑郁症,多数人认为:抑郁症=“不坚强”“矫情”“想太多了”“出去散散心就好了”……
 
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抑郁症不是“心灵脆弱”,不是“矫情”,是像癌症、感冒一样的飞来横祸,是生理机能出现了故障。无论你曾经多么坚强和乐观,当疾病来袭,也脆弱不堪,就像微笑不能为我们抵御病毒的侵袭。
 
尽管现代医学还没能完全弄清楚抑郁症的成因,但已经发现了抑郁症对大脑动手脚的蛛丝马迹。
 
大脑额叶区负责行为的计划和策略,是抑郁症首先攻陷的区域。脑部CT显示,抑郁者患者的该脑区有不同程度破损、血流紊乱、代谢减弱,导致执行力和注意力逐步瘫痪。
 
杏仁核内有许多掌控人类情感变化的神经化学递质,其中血清素有抗抑郁作用。当血清素减少,抑郁症患者就陷入低沉的漩涡,甚至只能自杀才能解脱。
 
海马环路的脑白质纤维会被损伤,环路成为破败不堪的断桥,阻断患者的情感传递。此时,身边人的一丝不耐烦,都会成为绝望的导火索。
 
以上病变成功篡改大脑的正常程序后,人们就只能任由抑郁症摆布。
 
抑郁症是哭哭啼啼?是没有活力
 
一提抑郁症的表现,很多人立马想到,是不是像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并非如此,抑郁症的主要特点是“懒”、“没活力”,懒到失去行为能力,懒到连情绪波动都不想有,连呼吸都觉得让人疲惫。
 
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症》中提道:忧郁症最突出的特征是非常痛苦的沮丧,对外在世界不感兴趣,丧失爱的能力,自我评价降低,以至于通过自我谴责来加以表达,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时甚至会虚妄地期待受到惩罚,而惩罚的终极体验就是死亡。
 
WHO的抑郁诊断标准(ICD-10),则描述了10个症状:
 
1、心情低落、沮丧或绝望;
2、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
3、失眠或睡眠过多
4、疲倦或没有活力;
5、食欲不振或吃太多;
6、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是别人的负担和包袱。
7、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
8、说话、做事明显变得缓慢;
9、悲观想法,反复出现死亡想法;
10、影响生理功能:如出现头晕、头痛、心悸、出汗、怕冷怕热、皮肤发麻、尿频尿急等症状。
 
以上这些症状,也许不少人曾出现过,但不必太过担心,只有出现以上多个方面的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周,且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才能诊断为抑郁症。
 
如何治疗抑郁症?
 
根据抑郁程度,抑郁症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治疗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轻度抑郁症:无需药物治疗,建议进行心理咨询,在咨询师帮助下,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和心理疏导。
 
中度抑郁症,需要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双管齐下。
 
到了重度和极重度,首要紧急的是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药物调节身体和思维,有了一定的缓解后,再进行心理治疗。
 
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抑郁症状会缓解。首次抑郁发作缓解后,约15%~50%的患者不再复发。3次以上发作,治疗缓解后未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几乎是100%。抑郁症状缓解后,患者一般可恢复到病前功能水平,但有20%~35%的患者会有残留症状,社会功能受损。
 
拯救抑郁症患者 从正确认识抑郁症开始
 
抑郁症是一种很难缠的疾病,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但很少有人知道,抑郁是一种生理上的病变,本质上无异于感冒、肿瘤。
 
拯救抑郁症患者,从正确认识抑郁症开始!
 
愿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都能走出阴霾,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江苏卫生保健》,2020年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第五章 “抑郁障碍”

(1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