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制剂是否该淡出医院?
2014-09-12
346

“医院制剂”好用又便宜,曾在一段时期使许多患者得益。然而,近年来,由于成本上升、利润减少等原因,医院制剂的品种数量越来越少,甚至逐渐消失。医院制剂的发展处于尴尬的“十字路口”,如何突出重围?

提到“医院制剂”,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它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在初期药品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医院针对本院消费者,用自己的处方配置的一些简单好用的药物。比如,协和硅霜、维E乳、肤乐霜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药品行业的兴起,同一类型的药物市面上就有好几种,在这样的竞争中,医院制剂因为价格低廉,利润较少,变得难觅踪影。

据北京协和精细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市场销售部经理张卫刚介绍,一瓶60克规格的协和硅霜售价已经从几年前的5元涨到现在的19元,而且常常供不应求,出现断货的情况。而另一些制剂则干脆玩“消失”,难觅踪影。比如北京友谊医院的清翘感冒片,这种药每瓶10元钱共60片,有效又便宜。然而,这种药现在却很难找到。

医院制剂风光不再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的成本不断上涨或者出现短缺,而这些药物的价格多年不变,成本高于价格,无利可图,所以许多医院不得不放弃自制药。除了正规医院的医院制剂,一些“伪劣制剂”也混杂其中。为了保障药物的质量,国家曾先后出台相关法规文件来规范医院制剂的管理。这些政策无疑抬高了医院制剂的准入门槛。

但是,这于患者而言不可不谓是一大损失。一些医生也认为某些特色医院制剂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医院制剂的消失不利于新药研发,更给人们购药带来不便。

对于这个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魏京海表示,“政策不能一刀切”。 “对于市场比较规范,连续数年无责任事故发生、信誉度好的地区和医疗机构,给予较为宽松的政策;对市场比较混乱、责任事故多发的地区,则进行严格限制。”

多位业内专家还建议,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前提下,必须对已有医院制剂进行整合。几家医院联合建立制剂中心,摊薄成本,委托生产制剂中心负责。另外,一些明星医院制剂也可以转型为药品进行销售。

此外,对于一些原材料上涨特别快、起伏不定的医院制剂,有专家建议实行弹性价格,以鼓励和扶持医院制剂的生产。随着成本的增加,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未来医院制剂将朝着少而精、小而美的方向转型。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