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破除“SCI至上” 完善科研奖励机制
2020-05-25
417

5月24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副主委葛均波在代表九三学社中央作题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的大会发言时说:“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最好发展时期,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圈子文化等现象还时有发生,科技领域作风和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去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激励科学家群体自觉践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葛均波指出,新时代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良好机遇,弘扬科学家精神正当其时、正当其势。
 
葛均波指出:“疫情终有尽时,科学未有穷期,应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把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科技界的自觉行动,尽快补足研发应用等短板;加强科学普及,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良好机遇,技术创新为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做好“六稳”,落实“六保”提供重要支撑,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葛均波指出,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的“坐冷板凳”。有关部委已发文破除“SCI至上”,但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支撑能力和评价标准问题仍待解决。
 
为此,葛均波院士建议,要完善与基础研究特点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保障性经费拨付力度,建立稳定支持自由探索的机制,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促进形成踏实苦干、勇攀高峰的氛围。
 
同时,要激励科技工作者甘为人梯、奖掖后学,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疫情发生后,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逆行”而上,包括“90后”科技人员在内的科技工作者各尽所长,始终奋战在最前线。“应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甘为人梯、提携后辈精神,重视人才队伍培养,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
 
此外,葛均波建议进一步健全激励科技工作者干事作为的体制机制。
 
葛均波认为:“正因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邓稼先等科学家研制‘两弹’才能取得成功,疫情防控阻击战才能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葛均波建议,应尊重科技工作者科研活动主体地位,进一步补齐科研管理短板,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激励力度,提升科技工作者获得感,切实发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作用,把科技生产力充分释放出来。
 
葛均波曾撰文表示:“亟需针对医学论文贩卖现象进行严厉的打击,营造正确严谨的学术环境和人才评价机制,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和医疗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也为优秀的医学科研工作者正名。建议继续推进和完善科研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加强对现有已初步具备一定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进行全面支持,包括资金、人员编制、出版政策等方面,重奖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优秀成果。”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葛均波委员:让“坐冷板凳”的专注得到更多褒奖

(5)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