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护士,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是女性。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男丁格尔”们不断出现。他们的出现弥补了单性别给护理岗位造成的缺陷,同时也与这些年医学往高精尖方向发展的趋势相关。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护士先生”在医学领域扮演的重要作用及发展现状。
医生直呼:没有他,我就没法手术
吴德标是上海仁济医院的一名男护士。该院胆胰外科主任王坚教授评价他的一句话在医院广为流传:“德标是我的手,德标是我的眼,没有德标,我就没法手术了。”其中虽有“戏言”成分,但足见护士与医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境界。
对一个护士,这绝对是高度评价,更何况吴德标进医院不过4年。“胆胰外科手术本身技术含量较高、风险大,王主任又讲究手术精细、出血量少,对护士配合要求很高。做到医生一伸手,甚至一个眼神就递上医生要的东西,这只在电视里出现,现实中很少,但吴德标做得到。”同事们对吴德标的“神功”赞许有加。
内行说,如此“心领神会”实际上源于护士的苦练,不仅要熟悉不同手术术式的步骤,还要摸透每个医生的手术习惯、“路数”,才能做到“跟着医生走,甚至走在医生前面”。而其中,动手能力较强的男护士天生喜爱琢磨这些,所以可能在这方面的表现会优于女护士。
这点,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护士冯升可以作为佐证。年纪轻轻的他,是该院“好护士家园”首名男护士园长。这不仅因为他像爸爸一样细心照顾患儿,他还特别善于发明创造,获得多个发明专利,造福病床上的危重患儿。
医学发展为何需要“护士先生”?
首先,男护士的出现打破了单性别导致的职业缺陷。男性角色本身在常规护理中是有优势的。比如,为男性患者导尿,男护士能避免尴尬;帮体重较重的患者翻身,男护士力气更大,避免患者因搬运过程造成的二次受伤。
其次,一些医疗器械的出现给男护士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新空间。以机器人手术为代表,手术室里的“新式武器”越来越多,有的手术整个房间都摆满仪器,这时候护士就得成为“仪器总管”,不仅知道怎么去用,还得知道怎么去维护,随时能够排除故障。在业内看来,正是这股医学发展浪潮,给男性更多的职业优势。有医生更直观的体验是,“爱打游戏,反应敏捷的男士,适应机器人手术的学习周期更短”。
最后,护理学科本身的专业性更高。护士已经从单纯地执行医嘱、打针发药,转型而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的全方位照顾。因此也需要男性思维加入护理行当,提升整个学科。
此前,仁济医院已尝到科研型男护士的甜头。2010年,从交大医学院硕士毕业的陆晔峰进入仁济医院,成为肝移植监护室护士。起初,“护士姐姐”还对这个唯一的学院派男丁有成见。但很快,大家不仅“服帖”了他的临床能力与肯吃苦的态度,还和他一起“做科研”。陆晔峰进院工作4年,已发表了8篇论文。
研究男护士特有的发展路线 造福患者
当然,这群“护士先生”也有工作中的烦恼,有些家属和患者对他们还是存在职业偏见的,而这为男护士的职业稳定性带来不确定性。
对此,吴蓓雯分析,面对新现象,得加紧研究到底什么样的科室、岗位适合男护士,给他们设计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人员稳定性,也是间接在造福患者,服务医疗发展。
目前,上海三级医院普遍对男护士“重点培养”,有的送到国外著名医学院进修,有的给予个性化科室轮转设计与辅导。值得欣喜的是,不少男护士的“职业感”还十分强烈。一个“80后”上海男护士说:“如果穿着白大褂被当成是医生,我可不会偷着乐,既然从事一份职业,我希望让社会真正认识。”
目前,“护士先生”的出现正在刷新了人们对传统护士的认识,他们出现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抢救室等面对急危重病人的重要岗位上,突破了“简单照护”的护士形象。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到护士行列,祝所有仍辛苦工作的护士们节日快乐!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