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一切归于平静,大家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各自回家休息,却仍有很多人,不辞辛劳地奋斗在岗位上,守护着城市中的你我他,这其中就包括急诊科医生。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向急诊科医生致敬。
急诊科医生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太不容易了!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生死时速”。五一节前夕,相关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真实体验了一把夜间急诊室的“节奏”。
深夜,急诊科内灯火通明。探访当晚,正值合肥市三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拜文涛和内科医生孔翎值班。记者和医生的谈话基本都是在见缝插针中完成,因为不一会儿就有病患到来,而医生要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头部受伤的20多岁小伙子、因感觉心慌胸闷而怀疑自己得了家族遗传性疾病的流泪年轻女子、发烧的乳腺炎患者、醉汉、失眠焦虑者、头晕患者、急性胃炎患者、急性胰腺炎患者、泌尿结石患者,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心跳过速感觉喘不上气被紧急送医的患者……每隔一段时间,急诊大厅就会有病人和家属三三两两过来。男女老少,病症各不相同。
急诊科夜间轮值从下午5点半到第二天早上8点。截至探访的翌日5:10,拜文涛和孔翎陆陆续续接诊治疗了33位患者。“最多一次,我一晚上就看了50多位病人,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拜文涛表示,急诊科医生一夜不能合眼是常事,可能刚躺下没多久一个病人就来了,因此需要不断地做“仰卧起坐”。他的工作,不是在抢救病人,就是在抢救病人的路上,睡个整觉就是莫大的奢侈。
孔翎的感受是,因为随时有突发情况需要处理,需要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有效率的急救,因此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他直言“熬一夜会很疲惫”。
急诊科经常上演惊心动魄的时刻。因打架斗殴、交通事故、坠楼等情况导致的外伤患者;急腹症、酒精中毒的患者;自杀者;因心脏骤停而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精神异常的病人;因昏迷不醒或受伤而被送来的流浪人员……
一天走15000步,一天要接50多个电话,诊室之间一路小跑。值班的时候手机24小时开机,陌生骚扰电话也得接。急诊科的日常工作或许并不像影视作品里那样充满戏剧性,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繁忙。此外,越到放假的时候,急诊科就诊和送医的病患就越多,医生也就愈忙。
从业12年的孔翎分享了一些令她难忘的时刻。孔翎曾遇到一位30岁的重症心肌炎患者。患者是一名农村女性,人看起来挺壮实,之前有感冒发烧的症状,但没当回事,继续在田间辛苦劳作,直到发生好几次抽搐才被送医治疗。农妇被送来的时候口唇发绀,心电图显示患者为恶性心律失常。孔翎回忆:“送来的时候人还很清醒,但很快人就不行了,在实施紧急抢救之后,终是没能挽回。”
面对农妇的突然离世,她的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外面哭了很久。孔翎当时就想,如果患者本人和其家人早点重视,结局是否就会不一样?患者还这么年轻,可怜两个年幼的孩子这么小就失去了妈妈。孔翎说,年轻人真的不要把身体不当回事,“该休息时就要好好休息,爱护自己是对家人最好的呵护。”
孔翎表示,在急诊科经常会碰到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的患者。她坦言最怕遇到喝百草枯的病人。喝百草枯中毒的病人,目前能救活的几率微乎其微。“这世上有什么比生命还可贵?冲动是魔鬼,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再怎么生气、懊悔,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孔翎说。
而面对一些病人,有时安抚比药物更管用。
急诊室外,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时间就是生命,这些,就是急诊科医生的工作常态。急诊科医生在走进医院的那一天,就学会了“舍得”,他们总是舍弃自己该有的休息时间或与家人相聚的时间来救死扶伤,感谢这些最可爱的人!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