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机器人:抢医生饭碗or当医生助手?
2017-10-10
268

医学机器人是目前机器人研究领域中最活跃、投资最多的方向之一,其发展前景非常看好。日前,在某创新前沿论坛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神经外科医师白洪亮详细介绍了多功能机器人在神经外科手术上的应用。

与其它机器人相比,医学机器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其作业环境一般在医院、街道、家庭及非特定的多种场合,具有移动性与导航、识别及规避能力,以及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在需要人工控制的情况下,还要具备远程控制能力。②医学机器人的作业对象是人、人体信息及相关医疗器械,需要综合工程、医学、生物、药物及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开展研究课题。③医学机器人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必须以易消毒和灭菌为前提,安全可靠且无辐射。④以人作为作业对象的医学机器人,其性能必须满足对状况变化的适应性、对作业的柔软性,对危险的安全性以及对人体和精神的适应性等。⑤医学机器人之间及医学机器人和医疗器械之间具有或预留通用的对接接口,包括信息通讯接口、人机交互接口、临床辅助器材接口以及伤病员转运接口等。

白洪亮介绍,医学机器人在3个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具有一个完整的术前计划;其次是可以对患者的实际颅脑位置进行匹配;第三是进行机器人的辅助定位操作,定位精度小于1毫米。

与人类相比,机器人在手术中的精准程度、安全性保障以及病灶定位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外科手术中,医生的手进入人体会受到一定空间限制,而医学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机械手很小、很灵活。常用的机械手有针持、抓钳、剪刀等多种装置,每条臂都有很多细小的关节,可以完成一些人手无法完成的动作。

比如,在神经内窥镜的手术中,机器人通过制定手术计划,配合神经内镜精准确定肿瘤切除大小和范围,帮助医生实现安全范围操作。“机器人在术中可以提供导航和精细操作,误差仅达0.1毫米,移动的最小范围可达0.1毫米。”白洪亮指出,相对于人手的晃动,机器人可以非常稳定地实现安全操作。因此,机器人大幅提升了手术中的安全性。

在癫痫病灶的定位中,机器人的发挥空间更大。白洪亮指出,癫痫发作具有多种原因,肿瘤、创伤、出血等,明确病灶才能利于治疗。但是,很多患者的病灶很难定位,这就需要植入电极采集电生理信号,辅助定位。如果使用传统方法,每位患者植入10个电极约需6小时,而使用机器人植入仅需1个小时,可以大大减少手术时间,并减少患者术中麻酥时间,从而缩短创后康复时间。

在机器人辅助下,医生的手术速度更快。白洪亮指出,机器人可以帮助医生减少手术时间,也减少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真正助推了神经外科的精准性;对于患者而言,能够接受更加精准微创的治疗,并减少身体损伤,受益匪浅。

不过,随着医学机器人越发普及,其对部分医务岗位造成的冲击力引起了不少业界人士的担忧。有不少人担心医学机器人未来会取代人类医生?艾伦·图灵研究所的数据伦理学研究员桑德拉·瓦赫特表示,这种担忧是不必要,医学机器人与医生并不是对立的,反而二者从一开始就是合作者的关系。机器人在医学里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工具,医学机器人能够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手术,能够提高诊断的效率和手术的成功率。

小编也认为,最好的技术都是人类发明的并为人类服务的,医学机器人虽强大,但作出最终决定的还是人类医生。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