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主要是以血液中含葡萄糖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低血糖(hypoglycemia)则相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糖下降到低于正常水平。一般人群低血糖症的定义是血糖≤2.8mmol/L (50mg/dl);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 (70mg/dl)就定义为低血糖症,可伴有或不伴有一系列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候群,严重者可引起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需区分几个概念,低血糖症是有临床低血糖的症状而生化指标测定符合低血糖的定义;低血糖是仅有生化指标达到低血糖的标准而无临床症状;低血糖反应是指仅出现临床低血糖的症状而无低血糖的定义指标。
2009年,一项对中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9家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低血糖状况调查的研究,共收集血糖数据1381790个。各时点低血糖发生率为1.53%;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为0.29%,占低血糖总量的18.9%。低血糖的高发时点是夜间、午餐前和睡前;夜间低血糖发生密度是空腹的2.4倍,是平均水平的2.0倍;午餐前低血糖,无论是绝对发生频次还是发生密度,均较高。
本文重点阐述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防治。
一、治疗
最重要的治疗原则是防重于治。
1.及时发现,有效治疗
若发现有以下临床表现者则应高度怀疑低血糖症的存在:
(1)有较为明显的低血糖症状。
(2)惊厥或发作性神经精神症状。
(3)不明原因的昏迷。
(4)相同环境条件下,如禁食、体力活动或餐后数小时出现类似的综合性症状。
(5)有发生低血糖症的危险者,如用胰岛素或口服促胰岛素分泌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及酗酒者等。
2.急症处理
用于有急性低血糖症或低血糖昏迷者。
(1)补充葡萄糖:最快速有效,轻者可适量口服葡萄糖水或水果汁、糖水、糖块。重症意识障碍无法口服葡萄糖者,则采用静脉补充治疗。一般给予50%葡萄糖50ml静脉注射,用药后大多数低血糖患者的症状很快得到改善,重者可能需要重复注射或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维持,但要注意的是在患者清醒后,常需继续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维持数小时,将其血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如11.1mmol/L(200mg/dl)左右。如果是磺脲类药物或长效胰岛素所致低血糖昏迷者,更要根据病情维持输注葡萄糖2~3天,使血糖维持在5.5mmol/L(100mg/dl)以上,避免短期内再次出现低血糖。
(2)胰升糖素:可用于低血糖治疗,成人常用剂量为0. 5~1mg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肌内注射20分钟后产生效果,但维持时间较短,以后必须让患者进食或静脉给予葡萄糖,其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昏、头痛等。
(3)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具有稳定脑细胞膜,减少脑水肿,促进糖异生作用,对于昏迷时间5~12小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地塞米松,有利于减少脑功能的损害。
(4)病因治疗:及时确定病因或诱因对有效解除低血糖状态并防止病情反复极为重要。
二、预防
1.健康教育
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和周围人员应进行健康科普教育,使他们了解糖尿病低血糖的起因和临床表现,患者和家属应学会监测血糖。定时定量服药,情绪稳定,生活规律,定期到医院复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外出时必须备些饼干、糖果,以便发生低血糖时服用,随身带病情卡(包括姓名、年龄、家庭地址、亲属的联系电话、合同医院、病历号),写明自己意识不清时,请他人将口袋内的备用糖放到嘴内并立即送医院急诊室抢救并请联系相关亲属。
2.饮食调理
低血糖症患者应少食多餐,多进食低糖、高蛋白、高脂食物,以减少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作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必要时加餐是防止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有效手段。
3.治疗个体化
糖尿病治疗中严格控糖低血糖发生率高已经被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等临床试验证明是一条铁律。这就意味着要达标就要承受更多的低血糖症发生的风险。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将血糖达标值定为HbA1c≤7%,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中指出,不主张笼统推荐成人2型糖尿病固定的HbA1c控制目标,考虑到临床实践过程的实用性,从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建议较合理的个体化的HbA1c,分层管理。该共识强调对糖尿病的治疗要个体化,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证。该共识强调降糖药的低血糖和体重增加是特殊的不良反应,健康需求和医疗保障条件是HbA1c控制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依据不同个体情况,HbA1c从接近正常至<9%均可作为控制目标,对预期寿命<5年、低血糖高危人群、超高龄、老年独居、阿尔茨海默病等特殊群体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发生低血糖,但又应避免糖尿病症状、高血糖危象及增加感染机会。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的糖尿病综合管理计划也大力提倡治疗的个体化达标方案。
4.合理应用降糖药物
使用中、长效降糖药是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老年、病程长者应尽量不用或慎用中、长效降糖药。胰岛素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可使血糖变得更平稳,如超长效的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或德谷胰岛素,超短效的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胰岛素泵也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
一次严重低血糖可能抵消数年血糖达标带来的好处,在糖尿病的血糖达标治疗中,要牢牢把握一个“度”字,尽量避免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北京医院特需医疗部(全科医学科)主任。北京大学内分泌与代谢专业博士。一直从事内分泌科临床工作。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孕妇、老人等特殊人群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
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及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糖尿病、甲亢、脂代谢、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疾病有着丰富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在老年病尤其是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领域有一定的建树。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