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雷教授: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综合治疗
2025-10-13
2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过敏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近半个世纪以来,AR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呈持续流行增加趋势,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AR是儿童时期“过敏进程”(allergic march)的一部分,多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发病。


一、临床表现


1.病史和症状


首先要了解一般病史、环境和职业方面的情况,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变应性疾病史,积极寻找接触变应原的线索。在我国,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有尘螨、花粉、真菌、蟑螂、动物皮毛或皮屑等,应注意各个地区的分布特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链格孢、粉尘螨和屋尘螨;武汉地区则尘螨最多见,其次为真菌,同时对吸入物和食物变应原过敏的患儿占27.4%。


AR通常首次发病于儿童和少年,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有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鼻塞和鼻痒等。但某些患者流涕、喷嚏及鼻塞的症状可能不一致,也有患者仅以鼻塞为主要症状。大多数花粉过敏诱发的AR(也称花粉症,pollinosis)可有眼部症状,包括眼痒、灼热感和流泪等。因此,在采集病史时应详细询问相关症状,发作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过去的治疗情况等。这对AR的正确诊断、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对治疗反应的评估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AR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常伴发变应性结膜炎、湿疹、哮喘、鼻窦炎、鼻出血、中耳炎及睡眠呼吸障碍等。另一方面,大多数哮喘患者有季节性或常年性AR症状。因此,临床上应特别注意AR与哮喘的相关性。


2.体征


(1)鼻腔体征


前鼻镜检查应注意观察:①鼻黏膜的色泽和肿胀程度;②鼻分泌物的量和外观;③鼻腔的解剖结构,如鼻中隔有无偏曲、下鼻甲大小、中鼻道形态等。


发作时最主要的体征为双侧鼻黏膜苍白、肿胀,但并不一定呈对称性,通常可观察到下鼻甲水肿,表面附有水样黏液。这些异常有时仅局限于下鼻甲的后部,需要鼻内镜进一步检查。中鼻道黏膜也可呈水肿样改变,但息肉极少见。眼部体征有结膜充血、水肿,可见乳头样反应。


如在发作间歇期,鼻黏膜可表现为基本正常。但在有多年病史的AR患者,可见鼻黏膜慢性水肿和/或鼻道黏性分泌物。


(2)其他体征


AR患者的咽部黏膜通常也有改变,典型表现为咽后壁呈“鹅卵石”样外观。这是由于口咽部黏膜下存在许多淋巴小囊,受到炎症刺激后出现肿胀反应。另外,伴有哮喘、湿疹或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可见相应的肺部、皮肤体征。


儿童AR患者在外鼻周围和眼睑下方有时可出现某些特殊体征:①变应性敬礼(allergic salute):指患儿为减轻鼻痒和使鼻腔通畅而用手掌或手指向上揉鼻;②变应性暗影(allergic shiner):指患儿下眼睑肿胀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出现的下睑暗影;③变应性皱褶(allergic crease):指患儿经常向上揉搓鼻尖而在外鼻皮肤表面出现横行皱纹。


二、诊断


AR的诊断应根据患者典型的过敏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变应原检测结果而作出。其诊断依据为:①症状:打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等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小时以上,可伴有流泪、眼痒和充血等眼部症状;②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③变应原检测:至少一种变应原SPT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


AR传统上分为季节性(seasonal)和常年性(perennial)两大类。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和我国的临床指南根据鼻部症状的发作时间将AR分为间歇性(intermittent)和持续性(persistent),同时基于症状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分为轻度和中-重度。因此,临床上可将AR分为4型:轻度间歇性、中-重度间歇性、轻度持续性和中-重度持续性(图1)。


儿童AR患者合并哮喘较多见,尤其是中-重度持续性AR患儿,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等进行哮喘的诊断。另外,变应性结膜炎、慢性鼻窦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是儿童AR常见的并发症,在诊断时应注意全面评估。

 

图1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分型

图1变应性鼻炎的临床分型


三、治疗


AR的治疗原则包括变应原回避、药物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患者教育。根据ARIA的分类法,推荐阶梯式治疗方案(图2)。临床上应该按照疾病的严重度、并发症、治疗的可行性和可承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图2变应性鼻炎的阶梯式治疗方案

图2变应性鼻炎的阶梯式治疗方案


1.变应原回避


避免接触变应原是AR防治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控制AR症状的第一步即识别和回避变应原,但通常并不容易做到。而且在AR的三级预防中,避免接触变应原对于大多数室内变应原而言并没有确切效果,不能作为一种普通的措施。但是,特应性个体避免与宠物直接接触是值得提倡的;对于某些家中变应原浓度极高的患者,在环境评估之后,建议采用多方面避免尘螨和宠物的措施。


对于花粉症患者而言,在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的季节,最好避开白天花粉高峰期进行户外活动,在室内或车内时注意关闭门窗,以减少症状发作。在自然暴露于花粉的环境中,使用特制的口罩、花粉阻隔剂、鼻腔过滤器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花粉吸入鼻腔。国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表明,花粉阻隔剂对尘螨过敏的儿童和成人、常年性AR患者的鼻部症状和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改善作用。


2.药物治疗


儿童AR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与成人相同,一线用药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第2代H1抗组胺药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另有一些药物为二线用药(表1)。


表1变应性鼻炎常用治疗药物

表1变应性鼻炎常用治疗药物


3.免疫治疗


1911年,英国医生Noon首次报道脱敏治疗花粉症(枯草热),开创了变应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的先河。所谓AIT,也称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即给予患者逐渐增加剂量的变应原提取物(治疗性疫苗),使之达到一定剂量,以有效地改善暴露于该变应原而引起的相应症状。目前的观点认为,AIT是一种能改变AR自然进程的对因疗法,最好用于儿童AR的早期治疗。主要有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两种方法。


(1)皮下免疫治疗


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是AIT的传统给药方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1)适应证与禁忌证:


临床诊断明确的AR患者即可以采用AIT,而不需要以药物治疗无效为前提条件,此为AIT总的适应证。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尤其适用AIT:①常规药物治疗(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不能有效控制症状;②药物治疗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③不愿意接受持续或长期药物治疗。SCIT通常在5岁以上的患儿中进行,根据国内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标准化变应原疫苗的种类,其适应证主要为尘螨过敏导致的中-重度持续性AR,合并其他变应原数量少(1~2种),最好是单一尘螨过敏的患者。


SCIT的禁忌证包括:①伴有严重的或未控制的哮喘(FEV1<70%预计值)以及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此为绝对禁忌证;②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③严重的心血管疾病;④严重的免疫性疾病;⑤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理解治疗的风险性和局限性;⑥恶性肿瘤;⑦单次注射之前有急性感染、发热或接种其他疫苗等情况。


2)疗效与安全性:


经典的SCIT分为2个阶段,即剂量递增期(3~6个月)和维持期(2~3年)。最佳疗程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对于那些有较好疗效的患者应该持续3~5年,但临床上最好做到疗程的个体化。SCIT对儿童AR的疗效是肯定的,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QOL。长期随访观察显示,SCIT对儿童季节性AR的远期疗效显著,且对哮喘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另有研究表明,很多单一变应原致敏的患者在进行SCIT后不再产生新的致敏,而那些没有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则发展为多种变应原致敏。


SCIT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是指发生在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引起局部不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发生在注射后20~30min,另一种情况发生在注射30min后。当发生局部不良反应时,应该调整变应原疫苗的剂量。全身反应是指远离注射部位发生的不良反应(表2),通常于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很少超过30min。随着变应原疫苗的标准化,SCIT的安全性已明显提高。国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显示,屋尘螨标准化变应原疫苗SCIT的全身反应发生率为0.47%(19963次注射出现94次),多见于儿童或合并哮喘患者;全身反应级别中1~4级分别为74.47%、15.96%、7.45%和2.13%,以轻度的1级反应占大多数。一项Meta分析显示,在14085次疫苗注射过程中仅19次(0.13%)因出现全身反应而需要注射肾上腺素进行抢救,无死亡事件发生。


当发生全身不良反应时,应该重新评估免疫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如本次使用变应原疫苗后出现的全身反应属轻-中度,经对症处理后,可继续进行SCIT,但需调整剂量;如出现重度全身反应或发生过敏性休克,应考虑终止SCIT。


表2变应原免疫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分级

表2变应原免疫治疗的全身不良反应分级

 

(2)舌下免疫治疗


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是一种无创、方便的AIT新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推广,目前在国内外已广泛用于AR和哮喘的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SLIT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与SCIT基本相同。另外,针对SCIT出现全身反应或不愿意进行注射治疗的患者,SLIT是一个替代选择。在禁忌证方面,口腔溃疡或口腔创伤患者不宜进行SLIT。


该疗法操作相对简便,可以通过医生的指导由患者或监护人在家中自行使用变应原疫苗,更适合于低龄患儿。世界过敏组织(WAO)意见书认为,SLIT对患者年龄没有具体限定。但考虑到治疗效果以及患儿的依从性、安全性和耐受性,该疗法适用于3岁以上人群。


2)疗效与安全性:


SLIT也分为剂量递增期(3~6周)和维持期(2~3年)两个阶段。大量的临床研究以及Meta分析证实了SLIT对儿童AR和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表明,由尘螨单一致敏的4~16岁儿童接受36个月SLIT后,AR和哮喘症状显著改善,对症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据文献报道,对尘螨致敏引起的常年性AR患者采用SLIT治疗2年或3年,随访至6年,发现治疗3年组的SPT、NPT和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2年组。研究结果提示,为了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SLIT的疗程最好持续3年以上。


SLIT尚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危及生命事件的报道,其安全性已在5岁以下儿童中得到证实。SLIT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口腔(13%),最常见的是口内瘙痒和肿胀,一般出现于首次给药后;其次为胃肠道反应(7.5%),包括胃痛、恶心和腹泻等,一部分可能与剂量有关,减量后症状可消失。


3)SLIT的给药方式:


正确的方法是将变应原疫苗(滴剂或片剂)含于舌下1~2min后将其吞咽,这对确保取得疗效极为重要,故又称为舌下-吞咽免疫疗法(sublingual swallow immunotherapy)。如有可能,最好每天在同一时刻服药。给药后90min内,应避免刷牙、漱口、进食等影响药物吸收的行为,故以晚上临睡前用药为佳。这样可促使药物最大限度地经口腔黏膜吸收,加之夜间胃蛋白酶和胃酸水平较低,可减少对变应原的降解,提高疗效。


(3)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AIT的主要风险是发生过敏反应,故必须在经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有资质的专科医师严密监控下进行SCIT,并识别过敏反应的早期症状和体征,采取适当的紧急处理措施(表2)。作为诊疗常规,每次注射后应至少观察患者30min,若出现全身反应或全身反应经治疗后,均应延长观察时间。儿童患者必须有成人陪同。


SLIT通常在家中进行,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医疗监督,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和识别不够,因此平时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医患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应对处理。每年对患者至少应进行3~4次定期随访,这一点非常重要。


(4)药物治疗的作用


AIT(包括SCIT和SLIT)应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临床观察表明,免疫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为AIT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有可能掩盖AIT的轻度不良反应,从而影响其剂量调整。


4.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对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疾病本身并没有意义,而且儿童鼻腔鼻窦发育不完善,故不推荐进行手术治疗。


5.健康教育


WAO提出,对变应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诊教育、强化教育(随诊教育)以及家庭和看护人员教育。其主要内容如下:①疾病知识的普及和指导,让患者了解变应性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自然进程以及疾病可能造成的危害性;②告知患者变应原监测的必要性和主要检测方法;③指导患者进行良好的环境控制,避免接触或尽可能少接触变应原;④介绍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作用、效果、疗程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用药方法以及剂量和种类的调整。


对于儿童AR患者,还应做好与监护人的沟通,使其正确理解该病的发作因素和临床特点,以及对学习能力、生活质量及下呼吸道的影响(尤其是可诱发哮喘),从而增强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介绍
程雷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变态反应(过敏)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擅长变态反应(过敏性)疾病、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咽喉过敏、慢性咳嗽的诊治。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
热门推荐图标
热门推荐
二维码
关注优医迈微信
并绑定账号
即可获得100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