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教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治疗
2025-08-26
5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贝尔麻痹(Bell palsy)”,系指茎乳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尚未明确。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


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或上呼吸道感染史。


2.部分患者发病前1~3d患侧外耳道后乳突区疼痛。


3.常于清晨洗漱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口角歪斜。


4.患侧口角歪斜,眼闭合不全,流泪,说话口齿不清,漱口时水从患侧口角溢出,进餐时食物停滞于患侧齿颊之间。


(二)检查


1.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增大,闭眼时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而眼球则向外上方转动并露出白色巩膜,称Bell现象。


2.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被牵向健侧。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不能作噘嘴吹口哨动作,齿颊面间常有食物滞留。


3.若病变损害在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鼓索时,除上述症状外,尚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4.若病变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同时可有泪液、唾液减少,耳后耳内疼痛及耳廓部位带状疱疹,称膝状节综合征(Ramsay-Hunt征)。


二、鉴别诊断


(一)中枢性面瘫(核上性面瘫)


系由对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表现为病变对侧颜面下部面肌瘫痪,皱额闭眼运动多正常,常伴有偏瘫症状。


(二)周围性面瘫


1.核性面瘫


系由脑桥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出现的周围性面瘫,常伴有同侧外展神经或三叉神经麻痹及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肿瘤、炎症、多发性硬化、血管病变等。


2.核下性面瘫


(1)小脑脑桥角病变:系损害三叉神经、听神经、小脑及延髓,除出现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脑桥角综合征”,多见于听神经瘤、脑桥小脑角肿瘤、炎症等。


(2)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吉兰-巴雷综合征):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为双侧性,多数并有其他脑神经损害及肢体对称性瘫痪,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面神经管内损害


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伴有周围性面瘫,但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4.茎乳突孔以外的病变


腮腺炎、腮腺肿瘤及腮腺区手术等,可有周围性面瘫。


5.莱姆(Lyme)病


是一种新型螺旋体感染而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合并有其他周围神经损害。伴有游走性红斑或关节炎史,经蜱媒传播。实验室检查:莱姆病特异性抗体增高,莱姆病螺旋体血培养阳性,青霉素治疗有效。


6.发作性面神经麻痹


本病为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反复发作面神经麻痹伴面部及口唇类似神经血管性水肿,舌胀肿呈皱裂等。


三、治疗


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一)药物治疗


1.皮质激素


急性期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10~20mg/d,连用7~10d逐渐减量。口服泼尼松30mg/d,顿服或分2次口服,1周后渐停用。


2.B族维生素


维生素B  100mg,维生素B12 50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促进神经髓鞘恢复。


3.阿昔洛韦


Ramsay-Hunt综合征患者可口服0.2g,每日5次,连服7~10d。


(二)理疗


急性期可在茎乳口附近行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等,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水肿。


(三)护眼


患者由于长期不能闭眼、瞬目使角膜暴露、干燥,易致感染,可戴眼罩防护,或用氧氟沙星眼药水等预防感染,保护角膜。


(四)康复治疗


恢复期可行碘离子透入疗法针刺或电针治疗等。


作者介绍
彭华 副主任医师

女,副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神经内科疾病诊治经验。长期从事睡眠障碍、头痛、神经痛、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