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nous lymph node syndrome),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童疾病。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其为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为发热,伴皮疹,手指、脚趾红肿、脱屑,口腔、眼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严重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流行病学特点】
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幼童,在我国台湾地区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在我国大陆地区各省份中,北京市的川崎病发病率居于首位,男孩患病率约为女孩的1.5倍。研究报道双胎同时患川崎病的比例略高,川崎病全年均可发病。
【病因学】
发病机制不明,与感染、遗传易感性及免疫反应等有关。
1.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可能为感染导致,EB病毒、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可能诱发。
2.亚裔儿童发病率较高,同胞兄弟发病率高于普通儿童,遗传易感性可能对该病有重要作用。
3.异常免疫反应,由细菌、病毒等以超抗原介导引起。T细胞异常活化是川崎病免疫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免疫损伤的关键环节。
【相关因素及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我国、日本及美国川崎病已逐步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鉴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伤对儿童健康的危害,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长期随访应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
【临床表现】
1.发热
稽留热或弛张热,通常高达38~40℃,持续1~2周,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膜充血
起病3天出现,双侧眼球结膜充血明显,无分泌物,退热时充血减退。
3.口腔及唇表现
口腔、唇红肿及皲裂,舌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鲜红色。
4.皮疹
躯干及四肢出现弥漫性多形性充血性皮疹,无水疱,肛周皮肤潮红、脱皮。
5.手足硬性水肿和红斑
恢复期手足末梢指甲与皮肤交界处出现膜样脱皮,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6.颈淋巴结肿大
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多见,有时出现双侧淋巴结肿大,质硬,有触痛,表面无红肿、化脓,偶有枕后、耳后淋巴结病肿大者,初时出现,热退时消散。
7.心脏病变
30%~50%病例伴冠状动脉扩张,其中约15%~20%发展为冠状动脉瘤,多侵犯左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见于恢复期,冠状动脉瘤破裂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致死。同时也可能出现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发病2~3周时血小板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减少。
2.免疫学检查
血清IgG、IgM、IgA、IgE及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
3.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
广泛ST段抬高和低电压,心肌梗死时相应导联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异常Q波。心脏彩超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增大;可有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狭窄。
4.冠状动脉造影
多发性冠状动脉瘤或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诊断】
排除其他疾病,发热5天以上,下述5种临床表现中满足4种以上者可确诊:①急性期手足掌侧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膜状脱皮;②多形性红斑;③双侧非渗出性结膜炎;④口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充血,杨梅舌;⑤颈部淋巴结肿大,大于1.5cm。
若上述临床表现不足4种但有冠状动脉损害者,亦可确诊。
【治疗】
1.控制炎症:阿司匹林,每日30~50mg/kg,退热后3天逐渐减量,维持治疗6~8周。有冠状动脉病变时延长用药时间至冠状动脉恢复正常。丙种球蛋白输注,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迅速退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若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抗血小板聚集:双嘧达莫防止血小板聚集。
3.根据病情对症及支持治疗,补液、纠正心律失常等。
4.冠状动脉严重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随访和预后】
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大部分的患儿可自行恢复,我国不同地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近20年的调查资料显示,以吉林省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最高(63.26%),5%~9%的川崎病患儿可发生冠状动脉瘤。由于冠状动脉瘤破裂、血栓闭塞、心肌梗死或心肌炎而死亡。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川崎病复发率为1%~3%。近年来,川崎病患儿的病死率显著下降。我国川崎病患儿病死率(0.2%~1.0%不等)地区差异显著,以陕西省病死率最高。
【护理要点】
川崎病患儿由于会出现发热,口腔黏膜充血、溃疡,口唇皲裂,因此往往会影响食欲。稍大的患儿应鼓励进食,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流质或者半流质,勿食过热、过咸、过硬或辛辣食物,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学会儿科分会儿童耳鼻喉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30余年。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主持、参与制定10余项指南、专家共识。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