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免疫介导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白质,病因不明。病变具有时间多发和空间多发的特点。
【临床表现】
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更为多见。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多样。其常见症状包括视力下降、复视、肢体感觉障碍、肢体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膀胱或直肠功能障碍等。
临床分型:①复发缓解型MS(RRMS),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后均基本恢复,不留或仅留下轻微后遗症。多数MS患者最初病程中表现为本类型;②继发进展型MS(SPMS),RRMS患者在患病10~15年后疾病不再有复发缓解,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过程;③原发进展型MS(PPMS),病程大于1年,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无缓解复发过程。
【辅助检查】
1.MRI检查
可清楚显示脱髓鞘病灶的位置、大小及个数,为诊断的重要依据。病灶多位于脑室周围、胼胝体、脑干及脊髓。
2.脑脊液检查
IgG指数增高及合成率增高,蛋白电泳出现IgG寡克隆带。
3.电生理检查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视觉诱发电位(V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异常。
【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应以客观病史和临床体征为基本依据。
2.应充分结合各种辅助检查特别是MRI与脑脊液特点,寻找病变的空间多发与时间多发证据。
3.需排除其他可能疾病。
(二)诊断标准
最常用的是2017年McDonald MS诊断标准。核心内容是:两次或以上发作,两个或以上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PPMS的诊断需要脑或脊髓MRI空间多发和脑脊液阳性。
【鉴别诊断】
其应注意与其他临床及影像上同样具有时间多发和空间多发特点的疾病进行鉴别,如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多发性脑梗死、艾滋病、结缔组织病、胶质瘤病、线粒体脑肌病、维生素B12缺乏等。尽可能完善实验室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如水通道蛋白4抗体、其他自身免疫相关抗体筛查,切忌仅凭脑室周围多发长T2信号就片面做出MS诊断。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以减轻恶化期症状、缩短病程、改善残疾程度和防治并发症为主要目标。
1.糖皮质激素
成人甲泼尼龙1g/d,共3~5d,静脉滴注,如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恢复可直接停用。如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不明显,可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或泼尼松龙60~80mg,每天一次,每2天减5~10mg,直至减停,原则上总疗程不超过3~4周。
2.血浆置换
急性重症或对激素治疗无效者可于起病2~3周内应用5~7d的血浆置换。
3.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备选治疗手段
用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能应用激素治疗的成人,或对激素治疗无效的儿童患者。
(二)缓解期治疗
以控制疾病进展为主要目标。
1.特立氟胺14mg,口服,每天1次。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呕吐、头发稀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开始治疗后,应每月监测ALT水平至少持续6个月。因特立氟胺具有潜在致畸性,因此,妊娠或正在计划妊娠患者禁用。
2.注射用重组人β1b干扰素250μg,皮下注射,隔日1次。常见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反应、流感样症状、无症状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和甲状腺功能异常。
3.米托蒽醌8~12mg/m2,静脉注射,每3个月1次,终生总累积剂量限制在140mg/m2以下,疗程不宜超过2年。主要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和白血病。
(三)对症治疗
1.痛性痉挛 卡马西平、替扎尼定、加巴喷丁、巴氯芬等药物治疗。
2.慢性疼痛、感觉异常等 阿米替林、普瑞巴林、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及去甲肾上腺素能与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物(NaSSA)类药物治疗。
3.乏力、疲劳 莫达非尼、金刚烷胺治疗。
4.震颤 盐酸苯海索、盐酸阿罗洛尔等药物治疗。
5.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配合药物治疗或借助导尿等处理。
(四)康复治疗及生活指导
对伴有肢体、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早期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功能康复训练。对患者及亲属进行宣教指导,强调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必要性。还应在遗传、婚姻、妊娠、饮食、心理及用药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合理建议,包括避免预防接种,避免过热的热水澡、强烈阳光下高温暴晒,保持心情愉快,不吸烟,作息规律,适量运动,补充维生素D等。
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头痛、睡眠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多发性肌炎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