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的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理生理
1.微血栓形成
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发生部位广泛,多见于肺、肾、脑、肝、心、肾上腺等部位。主要为纤维蛋白血栓及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
2.凝血功能异常
①高凝状态:为DIC早期改变。②消耗性低凝状态:出血倾向,PT显著延长,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水平低下。此期持续时间长,常构成DIC的主要临床特点及试验检测异常。③继发纤溶亢进状态多出现在DIC后期,但亦可在凝血激活的同时,甚至成为某些DIC的主要病理过程。
3.微循环障碍
毛细血管微循环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心功能受损等因素造成循环障碍。
二、临床表现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其主要基础疾病或诱因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外伤等。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尚有DIC各期的临床特点,故临床表现复杂且差异很大。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下:
1.出血自发性、多部位(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休克不能用原发病解释,顽固不易纠正,早期即出现肾、肺、脑等器官功能不全。
3.微血管栓塞累及浅层皮肤、消化道黏膜微血管,根据受累器官差异可表现为顽固性休克、呼吸衰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多器官功能衰竭。
4.微血管病性溶血较少发生,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偶见皮肤、巩膜黄染。
三、诊断
在DIC诊断中,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是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指标来综合评估,任何单一的常规实验诊断指标用于诊断DIC的价值十分有限。2014年,我国建立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inese DIC scoring system,CDSS),该系统突出了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强化动态监测原则,简单易行,易于推广,使得有关DIC诊断标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表1)。此外,DIC是一个动态的病理过程,检测结果只反映这一过程的某一瞬间,利用该积分系统动态评分将更有利于DIC的诊断。
表1 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
续表
注:非恶性血液病:每日计分1次,≥7分时可诊断为DIC;恶性血液病:临床表现第一项不参与评分,每日计分1次,≥6分时可诊断为DIC。PT:凝血酶原时间;APT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
四、治疗
急性及亚急性DIC属内科急诊,必须从速处理。其原则如下:
(一)治疗基础疾病及消除病因
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若能及时有效地去除病因,如控制感染、纠正休克、及时清创、终止妊娠、排空子宫内容物、纠正缺氧、缺血及酸中毒等,是终止DIC病理过程的最为关键和根本的治疗措施。
(二)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损伤、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抗凝治疗应在处理基础疾病的前提下,与凝血因子补充同时进行。常用药物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使用方法:①普通肝素:急性DIC,10 000~30 000U/d,一般12 500U/d左右,每6h用量不超过5 000U,静脉滴注,根据病情连续使用3~5d。②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相比,其抑制FⅩa作用强,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半衰期长。常用剂量75~150IUA Xa(抗活化因子X国际单位)/(kg·d),一次或分两次皮下注射,连用3~5d。
(三)替代治疗
适用于有明显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减少证据,已进行病因及抗凝治疗,DIC未能得到良好控制,有明显出血表现者。
1.新鲜冷冻血浆等血液制品
每次10~15ml/kg。
2.血小板悬液
未出血的患者血小板计数<20×109/L,或者存在活动性出血且血小板计数<50×109/L的DIC患者,需紧急输血小板。
3.纤维蛋白原
首次剂量2.0~4.0g,静脉滴注。24h内给予8.0~12.0g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升至1.0g/L。纤维蛋白原半衰期长,一般每3d用药一次。
4.FⅧ及凝血酶原复合物
偶在严重肝病合并DIC时考虑应用。
(四)纤溶抑制剂的应用
DIC时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对疏通微循环有利,故一般不用纤溶抑制剂。但在继发性纤溶占主导地位而出血又无法控制时,则可在小剂量或微剂量肝素应用的基础上加用纤溶抑制剂,常用的有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等。
(五)其他治疗
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①基础疾病需糖皮质激素治疗者;②感染-中毒休克并且DIC已经有效抗感染者;③并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
上海长征医院血液科主任,全军骨髓瘤与淋巴瘤疾病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擅长对各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及疑难复杂血液疾病的诊治,尤其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等疾病,以及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和CAR-T免疫治疗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