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转化型淋巴瘤引起中枢神经压迫症状一例诊治经验分享
2025-05-07
133

中老年男性,急性起病,因“嗜睡、左下肢跛行20天,记忆力下降4天”就医。患者有恶性肿瘤病史,无化疗、放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史。颅脑MRI提示基底核区占位病变,局部增强后明显强化。该患者所患何病,如何治疗?


一、病情摘要


1.基本情况


男性患者,61岁,因“嗜睡、左下肢跛行20天,记忆力下降4天”,于2014年7月入院。2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嗜睡、左下肢跛行,无口角歪斜、抽搐、头痛、发热、咽痛、声音嘶哑、消瘦,未行系统诊治,上述症状亦无改善。4天前,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无意识不清、吞咽困难,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


2.既往


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哮喘,3年前行喉鳞状细胞癌切除术,生活环境良好,家族中无肿瘤及遗传性疾病患者。


3.入院查体


体温36.7℃,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5mmH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咽无异常;颈软,胸骨无压痛;心查体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左下肢肌力5-级,其余肢体肌力正常,肢体肌张力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布鲁津斯基征等病理征阴性。


4.入院前检查


颅脑MRI示右侧基底核区前下部病变(图1),等T1,等及稍长T2,T2-FLAIR及D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大小为3.0cm×4.3cm×3.3cm,邻近右额叶、近中颞叶、岛叶和基底核区脑水肿,可能为淋巴瘤。


5.初步诊断


颅脑占位病变,原因待查。


 图1 颅脑MRI(2014-07-23)

图1 颅脑MRI(2014-07-23)


二、诊治过程


【病例特点】


1.一般情况


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急性起病,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主。


2.既往


患者有恶性肿瘤病史,无化疗、放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史。


3.症状及体征


嗜睡、左下肢跛行、记忆力下降,左下肢肌力下降。


4.颅脑MRI


提示基底核区占位病变,局部增强后明显强化。


【诊治措施】


入院后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10.9×109/L,Hb 123g/L,PLT 153×109/L。生化:LDH 118IU/L(109~245IU/L),GLB 43g/L(40~55g/L),肝、肾功能均正常。血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3.7mg/L(正常参考值:1~2.2mg/L),HCV抗体、HIV抗体均阴性。EB病毒DNA及巨细胞病毒DNA均正常。CEA、AFP、CA125等肿瘤标志物正常。自身免疫全套指标正常。


(2)脑脊液检查:


常规指标正常,流式分析未见异常细胞,总蛋白、糖、氯均正常。


(3)肺功能检查:


重度阻塞性通气障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4)全身PET-CT:


右侧基底核区高代谢病灶,4cm×3.4cm,SUVmax 10.9。腹腔多发淋巴结,最大1.5cm×2.1cm,SUVmax 1.2。


(5)颅脑占位病变穿刺活检病理:


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异常细胞胞体中等大,胞质量少,核仁明显,部分区域围绕血管分布(图2A)。免疫组化示:CD20(+)(图2B)、CD3(-)、CD5(-)、CD10(-)、MUM1(+)、CD30(-),Ki67阳性率60%~70%,BCL2(+),CylinD1(-)。


(6)骨髓检查:


①骨髓穿刺涂片大致正常。②骨髓活检:小B细胞淋巴瘤(图2C)。B细胞异常增生、浸润,呈小淋巴细胞样。免疫组化:CD20(+++)、CD3(+)、CD34、CD38(+)、TdT-、Bcl-2(-)、Bcl-6(-)、CD10(-)、CD5(-)、CyclinD1(-)、CD23(-)、CD30(-)。③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显示异常细胞占19.77%,表达CD22、CD79b、CD19、CD38、CD25、sIgM、sIgD,部分表达CD23,弱表达FMC7、CD20,不表达CD5、CD10、CD43(图3)。


 图2  组织病理表现-P158_210_680_1199_1035_179787

 图2  组织病理表现-P5-4-2_179788

图2  组织病理表现


A.脑组织活检病理(HE染色,×400):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异常细胞胞体中等大,胞质量少,核仁明显,部分区域围绕血管分布;B.脑组织免疫组化CD20阳性(×400);C.骨髓组织活检病理(HE染色,×400):小B细胞淋巴瘤

 

图3 骨髓流式分析部分结果

图3 骨髓流式分析部分结果


(7)血浆免疫相关检查:


①血κ及λ轻链浓度正常;②κ链(尿)6.6mg/L(正常参考值:0~7.1mg/L),λ链(尿)45.7mg/L(正常参考值:0~3.9mg/L);③血补体C3 0.93g/L(正常参考值:0.9~1.8g/L),C4 0.18g/L(正常参考值:0.1~0.4g/L);④血IgG 4.75g/L(正常参考值:7.0~16.0g/L),IgA 0.291g/L(正常参考值:0.7~4g/L),IgM 24.6g/L(正常参考值:0.4~2.3g/L);⑤免疫固定电泳:检出单克隆IgM-λ条带。


(8)骨髓融合基因 MYD88(L265P)检查:


阳性(图4)。


(9)眼底裂隙灯及椎体MRI检查:


均正常。

 

图4 骨髓融合基因MYD88(L265P)检测(Sanger测序法)

图4 骨髓融合基因MYD88(L265P)检测(Sanger测序法)


【鉴别诊断思路】


综合上述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本病例颅脑占位病变为淋巴瘤所致可能性大。淋巴瘤作为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可累及淋巴结及结外各组织器官,如颅脑、骨髓、胃肠道、皮肤及骨骼等。患者除有组织受侵犯引起功能受损的表现外,可伴消瘦、盗汗或发热等全身症状。该病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其中,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好发部位为大脑半球、胼胝体及基底核、丘脑,其次为小脑和脑干,病理特点为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状排列,MRI增强多呈明显均匀强化。淋巴瘤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但是疗效不持续。激素治疗可导致该病诊断困难甚至误诊,故明确诊断前应慎用。


对于本病例,在确诊淋巴瘤之前应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颅脑肿瘤样脱髓鞘病


MRI增强扫描表现多样,可以为环形或点状强化,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颅脑肿瘤。其病理特点为大量髓鞘脱失,炎细胞大量浸润,星形细胞增生。


(2)脑胶质瘤


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病灶水肿及占位效应较明显,环形强化较为少见,多为病灶边缘强化,内部信号混杂,容易出现分隔。


(3)喉癌术后复发脑转移


本例患者既往有喉癌病史,不排除复发并至颅脑转移可能。但患者无喉癌局部复发引起的咽痛、声音嘶哑等功能受损症状,影像学检查亦未见肿瘤原发灶复发,因此需进一步行全身PET-CT检查及颅脑占位病变活检。


(4)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常在中老年发病,临床进展缓慢,多为低度恶性。这类惰性淋巴瘤可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形态学表现以小的成熟淋巴细胞为主,部分病例可出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主要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CD79α)和表面免疫球蛋白(sIg)单一轻链(κ或λ)。


(5)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oid lymphoma,LP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s macroglobulinemia,WM)


患者起病时外周血常规正常,骨髓细胞形态未见异常,但骨髓流式细胞分析及骨髓活检可见一群异常小B细胞浸润骨髓,细胞表达B细胞抗原CD22、CD79b、CD19,且同时表达CD38,不表达CD5、CD10,免疫组化CyclinD1阴性,考虑为LPL/WM可能性大。LPL是一种惰性B细胞型淋巴瘤,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低度恶性肿瘤,以骨髓或肝、脾、淋巴结淋巴浆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当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骨髓,同时血清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lgM则为WM。MYD88(L265P)突变是WM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有助于与非IgM-LPL及其他B细胞淋巴瘤、浆细胞肿瘤鉴别。


(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小B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B-ce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


是一种小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可以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导致淋巴结肿大,或骨髓浸润引起血细胞减少。随着病情进展,CLL/SLL可以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即Richter综合征。流式细胞学免疫分型是与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B-CLPD)其他类型进行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CLL/SLL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CD23(+),CD22(+)(dim),FMC7(-),sIg(+)(dim)。


(7)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


是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个亚型,易复发,兼具惰性与高度侵袭性淋巴瘤的特征。几乎所有MCL病例均以t(11;14)(q13,q32)染色体易位和Cyclin D1表达为特征。淋巴瘤细胞在表达CD19、CD20、CD22和CD79β等基础上CD5(+)、Cyclin D1(+)。


本例患者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起病,根据神经系统占位病变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来源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 generative central B cells,nGCB),进一步骨髓病理及流式分析,结合骨髓MYD88(L265P)突变阳性结果,提示合并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一种侵袭性淋巴瘤、一种惰性淋巴瘤,两病共存或前者为后者转化而来,或两种淋巴瘤无任何相关性,皆有可能。


为明确两种淋巴瘤细胞的关系,选取免疫球蛋白IgH基因互补决定区CDR Ⅲ设计引物。患者骨髓及脑组织肿瘤的两个标本经PCR扩增,产物一致(图5),说明DLBCL是由LPL转化而来的。

 

图5 脑及骨髓的组织DNA PCR产物大小一致

图5 脑及骨髓的组织DNA PCR产物大小一致

1~3,7~9.第一次PCR退火温度50℃;4~6,10~12.第二次PCR退火温度为52℃


最后诊断:


①华氏巨球蛋白血症;②继发中枢神经系统转化型淋巴瘤(DLBCL,nGCB);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哮喘;④喉鳞状细胞癌切除术后。


【临床转归】


依据美国国家癌症网(National Cancer Center Network,NCCN)指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接受治疗的指征包括血液高黏滞、血细胞减少、淀粉样变性、冷凝集素血症以及有症状的淋巴结及脏器肿大,治疗策略主要是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方案,包括利妥昔单抗单药、联合福达拉滨或联合CHOP方案。另外,蛋白酶体抑制剂单用或联合利妥昔单抗也可取得显著疗效。


本例患者除神经系统症状以外,血象正常,球蛋白水平不高,IgM仅20g/L左右,无高黏滞血症等表现,故单纯针对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GCB),采取RMT[利妥昔单抗(rituximab)700mg d0+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10g d1+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300mg d5~d9]方案治疗,共2个疗程。后因利妥昔单抗使用中诱发严重支气管哮喘,更换方案为:MTX 10g d1+TMZ 300mg d5~d9+来那度胺(lenalidomide)25mg/d,共4个疗程。复查颅脑MRI评价疗效为完全缓解。化疗结束后8个月,患者病情复发,调整治疗方案为培美曲塞1.8g(d1、d15),共4疗程,依鲁替尼(ibrutinib)420mg/d联合来那度胺25mg(隔天一次),长期口服维持治疗,疗效为完全缓解。


【临床难点】


患者起病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主要表现,MRI增强扫描显示颅脑占位病变呈明显均匀强化,结合颅脑占位病变活检病理结果,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CNSL)诊断并不困难。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除脑实质外还可累及眼底、椎体及脑膜。为明确病变范围,眼底裂隙灯及椎体MRI、脑脊液检查必不可少。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指颅脑外淋巴瘤累及中枢神经系统。


全身PET-CT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淋巴瘤临床分期、预后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滤泡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对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是低摄取,单纯依赖PET-CT检查容易遗漏,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惰性淋巴瘤起病隐匿,确诊时常已到晚期,组织器官广泛浸润。本例惰性淋巴瘤患者既往无淋巴瘤病史,全身PET-CT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外多发小淋巴结FDG摄取轻度增高,但肿大淋巴结均不在浅表处,不易行组织活检,极易漏诊或误诊,因淋巴瘤侵犯骨髓,通过骨髓流式细胞学、骨髓活检及特征性MYD88(L265P)突变、单克隆IgM检测,方明确诊断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本病例另一个难点是中枢神经系统DLBCL和颅脑外惰性淋巴瘤同时存在。LPL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原因有:①Bing-Neel综合征,即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浸润中枢神经系统;②LPL瘤细胞分泌单克隆IgM在中枢神经系统沉积;③高黏滞血症;④LPL伴发大细胞淋巴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LPL与DLBCL并存可以出现在LPL治疗后,为治疗相关性继发第二肿瘤,也有30%~36%未接受治疗的LPL患者发生DLBCL。其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不同克隆来源的两种B细胞淋巴瘤共存,另一种是惰性淋巴瘤向侵袭性淋巴瘤转化。后者需要得到两种淋巴瘤细胞源于同一克隆的分子依据方可确诊。以往认为,只要两种类型淋巴瘤细胞表达相同的表面球蛋白就可以确诊,后来证实这个依据不充分。目前公认的转化依据是,不同肿瘤细胞免疫球蛋白IgH基因互补决定区CDR Ⅲ的PCR扩增产物及测序的一致性。本病例根据IgH-CDR Ⅲ检查,证实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发生组织转化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所致。


三、点睛析评


转化型淋巴瘤通常指低级别FL、MALT、CLL/SLL、LPL等惰性淋巴瘤向DLBC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s,LBL)、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 lymphomas,PBL)等侵袭性淋巴瘤转化。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出现原先没有的发热、消瘦、盗汗等症状,肿物反常性迅速增大,累及结外少见部位(如胃肠道、骨骼),LDH突然增高,甚至并发高钙血症等。一旦发生转化,原有疾病的惰性特点发生改变,病情进展迅速,容易诊断。但是,一些转化型淋巴瘤诊断前,惰性病史隐匿,诊断时存在部分转化,给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需要临床医师加深对这类疾病的认识,防止诊治疏漏。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