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肺癌领域,免疫治疗成果颇丰,但也有很多尚待解决和探索的问题。人民卫生出版社特别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王孟昭教授,就“irAE中国真实世界研究与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这一话题展开系列讨论。本期为第4篇内容——肺癌免疫治疗未来之路 四个方面大有可为。到此,本话题全部结束。
肺癌免疫治疗,未来四个方面可大有可为。第一,期待未来研发更多免疫治疗药物并获批上市。现在肺癌中应用的(免疫治疗),仍然主要是PD-1和PD-L1单抗,还有一些用到CDLA-4单抗。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免疫治疗药物上市,包括TIGIT、LAG3、抗纤维化药物。
还有很多双抗类药物,也非常值得期待。我们都知道,免疫球蛋白有两个Fab片段,它可以同时针对两个不同的靶点,如此,双抗类药物能产生很多预料之外的协同作用。举个例子,有MET单抗,有EGFR单抗,这两种药物在肺癌中的效果都不太好,但是双抗,也就是一个Fab针对MET,一个Fab针对EGFR,反而在肺癌中显示出很好的疗效。比如说,EGFR突变阳性病人三代药耐药之后,使用此双抗就能显示出很好的效果。所以,双抗甚至有一些研究中的三抗,我觉得都是以后发展的目标。
第二,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把免疫治疗推向更早期。我个人认为,免疫治疗应用在更早期患者的时候,可能疗效能够更好,当然需要临床实验去证实。
第三,找到能预测免疫治疗获益的生物标志物。虽然现在有很多Biomarker(生物标志物)去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包括PD-L1、突变负荷、DDR(剪切基因修复的缺陷),还有包括很多单基因突变等等,但是仍然没有办法去预测哪些病人真正能从免疫治疗中受益。所以,找到能预测免疫治疗获益的生物标志物,也是一个发展的方向。我个人认为,除了去研究肿瘤之外,还要研究肿瘤的微环境,才能够找到真正的Biomarker。因为,毕竟免疫治疗是调动了机体的免疫力去治疗肿瘤,而不是直接针对肿瘤。
第四,如何更好地处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针对)不良反应(的应对),现在有很多指南,但是几乎所有的指南都来自于临床经验。在不良反应的处理方面,缺乏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包括激素怎么用、用多长时间、免疫抑制剂什么时候加、用哪种免疫抑制剂,可能都需要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去验证。
总之,免疫(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多年从事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目前为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部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Asia-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editor in chief、Clinical Respir J Associate Editor,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 中国肺癌杂志编委、国际呼吸杂志编委,国际肿瘤杂志编委。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王孟昭教授:irAE中国真实世界研究与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4)—肺癌免疫治疗未来之路 四个方面大有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