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教授:急性颅内高压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2025-05-20
115

【定义】


急性颅内高压症是多种疾病引起脑实质及其液体量增加所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综合征,重者可迅速发展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病因】


常见病因是卒中、急性颅内感染及重型颅脑损伤等;某些有慢性颅内高压症的疾病(如脑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使脑组织、脑血流和脑脊液循环丧失代偿能力而出现严重脑缺血、缺氧和水肿,导致急性颅内高压症。


【临床表现】


(一)症状和体征


1.头痛早起时重,当咳嗽、排便用力或改变头位时可使头痛加重。婴幼儿表现烦躁不安、尖叫或拍打头部,新生儿表现为睁眼不睡和尖叫。

2.呕吐多不伴恶心,常为喷射性呕吐。

3.表情淡漠、嗜睡或躁动,进一步发生惊厥和昏迷。

4.头部体征在婴儿可见前囟紧张隆起,失去正常波动,前囟迟闭,可有颅骨骨缝裂开。

5.眼部特征可有复视、落日眼、视物模糊,甚至失明等。眼底多有双侧视神经盘水肿,但婴儿前囟未闭者不一定发生。

6.生命体征改变包括收缩压最先升高,随后脉率减少,呼吸节律慢而不规则。生命体征改变乃因脑干受压所致,若不能及时治疗,颅内压将继续上升发生脑疝。

7.脑疝者出现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昏迷加重,呼吸节律不整甚至骤停。


(二)辅助检查


1.头颅CT及MRI检查。

2.腰穿明确颅内压力。


【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以及头颅CT或者MRI检查、腰穿进行脑脊液化验。


【处理原则】


1.急诊处理


意识障碍严重,疑有脑疝危险时需做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PaCO2维持在3.3~4.7kPa,PaO2维持在12kPa左右,有脑干受压体征和症状者,应行颅骨钻孔减压术,也可作脑室内或脑膜下穿刺以降低和监测颅内压。


2.降低颅内压


使用高渗脱水剂,首选20%甘露醇,每次0.5~1g/kg,6~8h重复一次。为避免大剂量甘露醇引起脱水或静脉压下降,可同时使用白蛋白、血浆等保持胶体渗透压。


3.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降低脑血管、血-脑脊液屏障和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脑脊液分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故有较强的脱水利尿和减低脑水肿作用。临床应用时应常规使用H2受体阻滞剂等以预防其副作用,老年人应注意补钙等。


(1)地塞米松


每次20~40mg溶于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注射,每日1次,危急时可静脉注射:首剂10mg,每6h重复注射5~10mg。


(2)甲泼尼龙


每次500~1 000mg溶于5%或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注射,每日1次。


(3)氢化可的松


每次200~400mg,用10%葡萄糖液500ml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日1~2次;作用较地塞米松快,但较弱。


4.冬眠降温疗法


采用冬眠药物,例如氯丙嗪、异丙嗪各25~50mg,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或溶于5%或10%葡萄糖液250ml中缓慢静脉滴注,6h后重复一次;并辅以体表近大血管部位的冷敷,使体温降低到35℃左右,以降低脑代谢和脑耗氧量而改善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上法适用于伴有高热或躁动不安的重型颅脑伤、脑出血或中枢肿瘤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高压氧


适用于颅脑损伤、卒中等伴有脑水肿者。若病情许可,可将患者置于高压氧舱内,通过提高血氧张力,恢复脑血管紧张度,减少渗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6.手术治疗


适用于诊断明确的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及有脑疝形成的非占位性病变经脱水利尿等保守治疗未能奏效者。


(1)根治手术


如切除肿瘤,摘除囊肿、脓肿或清除血肿等针对病因的手术。


(2)脑室穿刺引流术


适用于后颅凹或中线占位性病变以及少数炎症引起的阻塞性脑积水威胁生命者,目的是通过穿刺引流脑室液,以迅速降低颅内压。


7.病因治疗


去除病因,防止病变发展,如抗感染、纠正休克与缺氧、改善通气、消除颅内占位病变等。


8.对症治疗


如抗惊厥,控制体温,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作者介绍
何超 主任医师

何超,男,硕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急救专业,擅长抢救各种危重症患者,特别是在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及心肺复苏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的临床经验。在危重病人的营养代谢支持、机械通气临床应用和血液净化治疗方面已形成个人专长,擅长经皮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技能操作。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1)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